現在的對方選手看到建華已經連續的贏了他兩球,這讓他不由的眉心緊蹙。
即使是這樣,依舊不能夠改變他想努力追上建華。
現在由建華發球,發球的時候建華開始用他這慣用的發球方式。
建華左手將乒乓球高高拋起,黃白相間的小球在燈光下劃出一道近乎垂直的軌跡。
就在球到達最高點的瞬間,他的右手腕突然像彈簧般抖動,球拍以45度角擦過球的底部。
“嗤——“
一聲輕微的摩擦聲響起,球帶著強烈的下旋飛越球網。
在過網的剎那,球速突然變慢,仿佛被無形的力量拉扯著,劃出一道詭異的拋物線。
球落在對方臺面時幾乎沒有反彈,而是貼著臺面急速下墜,像被磁鐵吸住一般。
這個招牌發球最致命之處在于第二跳的變化,當對方以為會是個短球準備上前搓接時,球卻意外地向前躥了一小段,正好越過對手預判的擊球點。
建華發完球后立即后撤半步,右手自然下垂,球拍卻保持著隨時可以爆沖的預備姿勢,眼神如鷹隼般鎖定對手的每一個細微動作。
而對手在看到建華發出的乒乓球后,立刻進入高度專注狀態,身體如彈簧般瞬間繃緊,雙眼緊盯球的飛行軌跡,大腦飛速計算旋轉、速度和落點。
小腿肌肉本能收縮,右腳猛地蹬地,身體向左前方竄出,鞋底與地膠摩擦發出“吱”的銳響。
右手持拍向后引拍至腰間,拍面自動前傾45度,這是多年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專克上旋。
在球彈至最高點前10厘米時,腰腹突然扭轉如擰緊的毛巾釋放,大臂帶動前臂向前上方暴甩。
拍面“啪”地撞上來球中部偏上位置,膠皮凹陷的瞬間手腕隱秘一勾,給球額外施加了右側旋。
回球如刀鋒般劃出弧線,直插建華正手位小三角區域,這是右手持拍者最難快速銜接的死角。
同時身體已借反作用力后撤半步,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像捕食前的獵豹般準備下一板爆沖。
對手的瞳孔在擊球時微微收縮,倒映著乒乓球表面因高速旋轉產生的模糊紋路。
左肩比右肩低5度,這是為應對建華可能的變線而預留的肢體欺騙姿態。
整個過程不超過0.8秒,乒乓球在臺面上炸開一聲短促的“嗒”聲,如同秒針劃過表盤的輕響。
建華的身體在0.3秒內完成判斷,左腿肌肉纖維瞬間爆發出287牛頓的蹬力。
球鞋橡膠底與地膠摩擦發出“吱“的銳響,他的右手在空氣中劃出一道違反人體工學的折線,那本該是正手位防守動作的軌跡,卻在最后1/4秒突然翻腕變招。
球拍接觸球的剎那,膠粒群以不同步的節奏凹陷。
最外側的顆粒被擠壓成45度角,將旋轉能量轉化為向上的彈射力。
球體在脫離拍面時產生了罕見的馬格努斯科安達疊加效應,劃出一道先下沉后上揚的復合弧線。
對方選手注意到他食指第二關節在擊球時有0.5毫米的位移,大腦皮層立刻調取預存的戰術記憶,身體比意識快0.2秒做出反應,右手腕尺偏角度增加3度,拍型從82度調整為79度,這個細微調整讓回球在空氣動力學層面產生了質變。
球擦網時的轉速達到6120轉/分,在網帶上沿制造出肉眼可見的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