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
白衍也清楚這番舉動背后,到底會有什么后果。
楊端和老將軍的話,的確是正確的,無論如何都應該派遣親信或者將領去邊騎才是,到時候就算出了任何問題,有嬴政的寵信,都不會被追責太嚴重。
然而白衍更清楚。
趙邊騎本就是趙國精銳,曾經在李牧麾下驍勇善戰,如今雖然降服,沒有反叛之心,但不代表趙邊騎心中真的沒有擔憂。
在代郡以及其他有謀反的士族眼中,無時無刻都不在想著讓趙邊騎反叛,此前那些細作便是例子。
眼下若是讓趙邊騎北上,若是派遣親信或者鐵騎將領過去,那才是正中代郡以及其他士族的下懷。
既然此前趙邊騎沒有被那些細作挑撥,依舊留下。
那么眼下白衍自然以要以心換心,以誠還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背后,本就要冒險,后世無數將領都證明,在可以提前預防的情況下,大事者,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冒險,而事后得到的回報,也遠遠超乎人的想象。
“既然如此,那老夫也不再說什么。”
楊端和聽到白衍的話,沒有再勸下去。
畢竟在領兵這方便,白衍雖然年紀輕輕,但卻有獨自的領兵之道,而此前以血戰揚名的白氏鐵騎,便是最好的例子。
“老夫這段時間,便會安排以工代賑的那些人,去接手邊騎之事。”
楊端和輕聲說道。
“有勞楊老”
白衍點點頭,對著楊端和輯禮道。
以工代賑,最早的記載,始于春秋齊國齊景公執政時期,為齊國大夫晏嬰實施,就是那個楚王想用狗洞侮辱的齊大夫,結果晏嬰便用造訪“狗國”還是“人國”來機智應對。
而以工代賑也是出自晏嬰之手。
齊景公時,齊國發生饑荒,大夫晏嬰上書諫言發侖粟賑濟,但景公沒有同意。
當時景公正計劃建筑一個路寢,路寢也就是古代君王處理政務要事的宮室。
于是晏嬰便假手筑臺之名,行賑災之實,他命令下屬官吏以高酬雇傭災民,并加長道路,有意寬緩竣工日期,把路寢筑得高大宏偉,等三年之后,既建成了路寢之臺,也使災民得到生息。
路寢完工之后,齊景公見到路寢規模,埋怨晏子把路寢筑得太高,過于勞民傷財有罪于民。
晏子解釋說,宮室高大與否,本身不是主要的,關鍵是看對民眾是否有利,對民眾有利,則不是奢侈,不但不是有罪,而且是對民有功,過去夏桀王修建靈臺,那才是勞民傷財有罪于民。
齊景公想了想,最后發現確實是這樣,于是表示贊同。
這便是記載中最早的以工代賑。
雁門歷經天災人禍,百廢待興,尚未春耕,耗費糧粟之余,白衍很早之前便下令以工代賑,由百姓修繕城邑,新修道路。
城邑事關一地安危,若有戰事,城池便是守軍最大的保證,而修繕道路的原因,便是白衍比任何人都清楚,很多地方正是由于沒有道路,方才會多有不便。
這些等日后就能看出其作用。
白衍如今很慶幸,是楊端和來到雁門當郡守。
回想當初在咸陽王宮,在嬴政書房內,嬴政詢問他想要何人當郡守。
嬴政信任他,白衍如今自然不會讓嬴政的失望。
涼亭內。
白衍與楊端和繼續交談著一些雁門事物。
甘泗、呂嘉、呂游三人看著白衍,聽著白衍與楊端和,得心應手的在交談著雁門事物,沒有出聲打擾。
此刻身為同齡人的甘泗、呂游,看向白衍的眼神,不管是不是因為知曉少年的白衍的原因,反正目光早已不復當初,卻而代之的則是嘆服。
至少他們二人清楚,若是換作是他們,讓他們管理一郡疆域,恐怕不需要多久便會亂做一團。
而年紀輕輕的白衍,卻能與老將軍楊端和一起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