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秦國大軍在易水大敗燕國的事情,隨著傳播,逐漸傳遍整個天下,不管是齊國、魏國、還是楚國,乃至百越,皆有議論之人。
所有人都明白,燕國在易水兵敗之后,燕國的地勢注定再也沒有壁壘可守,在一馬平川的燕國疆域,單憑燕國根本無力再阻擋秦國大軍進攻的步伐。
眼下唯一值得討論的,便是燕國何時會被秦國滅掉。
除非燕國舍棄都城薊城,放棄最好的疆域沿北而行,去往遠離中原的地方。
而提及燕國,就少不得要談論一個人。
荊軻
世人無一例外,感慨燕國即將要亡之時,都不禁惋惜,燕國燕丹的謀劃當真可惜,若當初荊軻順利殺死嬴政,恐怕如今的局面,就會是秦國爭奪王位而內亂,如同眼下楚國這般。
彼時,世人何須再驚恐秦國二字,何須再擔憂秦國鐵騎,會不會千里迢迢的攻打到自己居住的地方。
如此一想,怎能讓人不惋惜感嘆。
多少人提及荊軻二字時,都忍不住熱血上涌,惋惜這位壯士,荊軻這個名字,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被世人所銘記,而荊軻刺秦的故事,在傳遍天下之時,也不斷被憐惜的世人所贊頌,被惋惜的士人所敬仰,被天下無數豪俠,銘記在心。
不過在世人銘記、贊頌荊軻之時,都忍不住提及一個讓世人恨得咬牙切齒的人,不知隨著荊軻的事跡,多少人聞聲之時,恨不得掀桌子,砸鍋灶,拿劍砍人。
那人,便是秦將白衍。
這倒也不怪世人如此憤怒,在世人眼里,若非秦將白衍的阻攔,舍生忘死的荊軻,又怎會失敗。
總而言之,伴隨荊軻的故事在天下傳播散開,白衍昔日的舉動,注定讓世人對其的印象,就是一份奸詐好惡之徒,而隨著偏見,故事也愈發偏激起來,這也導致甚至孩童玩鬧之間,所有孩子都喜歡一起打倒那個裝扮成白衍的孩童。
而在十一月。
除去燕軍在易水戰敗的消息,潁川叛亂的消息,同樣也傳遍天下,最終的結果如何,一切都尚未可知,不過據一些消息靈通的人說,秦國已經命最近的昌平君,從楚國返回,去潁川統領秦國大軍鎮壓叛亂。
同樣是十一月。
在北方雁門,善無城內。
“怎么回事去看看”
“怎么了”
街道上,突逢沿途百姓,看到手持布詔的邊騎將士,來到街道上張貼告示,疑惑之下,紛紛聚攏上前。
“古往今來,北方蠻夷之地,無忘南下,殺我中原生民,擄我中原妻女,燒殺強掠之景”
布詔前,一個邊騎將士,對著圍觀的百姓大聲喊道,把布詔上寫著的內容,一一說出來。
起初百姓還默默聽著,然而聽到后面,當得知郡尉白衍,打算培養一批從小就訓練的幼兒或少年,用于日后專門防御北方的匈奴人。
聽到這里,頃刻間安靜的氣氛頓時便喧嚷起來。
“這如何能行”
“是啊像吾兒,尚且年幼,手無縛雞之力,如何操練得了”
“北城那家的,我見過你家那兒郎,可并不像你說的那般手無縛雞之力,雖然年幼,但壯碩得很,不像我家那小子,那才是瘦弱”
“你去去去,你何時見過的那明明不是我家兒郎,我告訴你,你可莫要胡說,否則我可跟你不客氣”
布詔四周的百姓,議論聲比商販集市還要吵,一眼看去,多是在爭論不休。
邊騎將士見狀,眼神有些不耐,目光掃視眼前這些人一眼。
終于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邊騎將士的神色,逐漸安靜下來,不敢再爭論不休。
在所有人的注視中,邊騎將士看了一眼眾人。
“將軍有令,此舉皆由個人意愿,并非勞役,念及日后恐再無機會見面,故不強求,有意愿之人,可去縣衙登記”
邊騎將士說完,便轉身離開。
善無城內。
在郡尉的府邸之中,白衍在書房內,處理著事物,再過不久,寒冬降至,大營將士的衣暖必須要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