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于禁的要求,所以糜旸從未對外人透露過他的真實身份。
在場將校大多還皆以為,于禁只是一軍中司馬而已。
而關平見于禁又出來反對他的提議,他心中有些慍怒。
每次他一提議什么,于禁總都是唱反調,這還是不是友軍了。
關平看到糜旸聽了于禁的進言后,臉有沉思之色,他就想再欲向糜旸進言。
這時糜旸看出了他的意圖,主動對其擺了擺手。
在止住關平之后,糜旸看向于禁言道,“你所言有理,吾并非不知。”
“然我有必擊孫桓之理。”
“法師曾教育過吾凡與敵戰,須要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
“敵之先鋒者,乃敵之膽氣所在。”
“若此戰吾能擊敗孫桓,孫桓所部既是江東大軍先鋒,就必是精銳,而孫桓身份非凡,彼等一敗,必能大喪敵軍士氣。”
“敵軍遠道而來,雖以大軍壓我,但公安是堅城,若我能挫彼等大軍銳氣,則來日吾等守城之時,就更加不懼敵軍。”
“且取得一場大勝,可大大提升我軍士氣,此消彼長之下,優勢則在我。”
“至于你方才所言,若所擊不勝,將大失我軍士氣。”
“若是不以一場大勝提振軍心,來日彼等大軍兵臨城下,我軍士氣可保乎”
今日就單單聽到敵軍先鋒有數千之眾,就一時令得公安城中的將校軍心不穩。
雖然他們在糜旸的安撫下,軍心已經恢復。
但這些人可都是軍中將校,懂得些許兵法及常識的人,自然容易安撫。
來日江東數萬大軍圍城,人數之密集猶如蟲蟻,守城的普通士卒看到這一幕,又豈能不害怕而士氣沮喪呢
所以糜旸想主動出擊,為的就是通過一場大勝,來守住城內守卒的士氣。
只要能獲得大勝,有這個最直觀的例子在前,才能讓城中的那些普通士卒知道敵人雖眾,亦不是不可擊敗的這個道理。
有這樣的事實在,比任何言語安撫,金銀獎勵更能提振城中士氣。
“且若敵軍先鋒一喪,則呂蒙必定慎重。
慎重之下,必謹慎前行。
江東大軍來襲之日,又會耽誤一段時日,這也有利于我方。”
當代大軍出征前派遣先鋒軍除了提振己方士氣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探路。
逢山建橋,遇水搭橋,這也是先鋒軍的一個重要作用。
若將敵方的先鋒軍打掉了,呂蒙估計就會等到大軍全都集結完畢,再持重前行。
聽完糜旸的這個理由,于禁沉默。
若是二十年前,尚且年輕的他也會和糜旸與關平一般,充滿銳氣的想主動出擊。
但現在老將遲暮,他變得越來越保守了。
見于禁沉默,糜旸當即下令城中將校前去召集各部士卒到校場中。
糜旸的這個命令一出,在場諸將校都知道糜旸這是下定決心要主動出擊了。
關平大喜,這是糜旸第一次贊同他的看法。
他急忙跟在諸將校身后,一起去召集士卒了。
而于禁因為手下無一兵一卒,所以就留在了議事廳中。
在諸將校都走后,于禁問糜旸道,“戰場兇險,主簿有萬全必勝之策嗎”
方才糜旸所說的那些理由,都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他要取勝。
若沒有這個基礎,那么一切都是枉談。
而于禁特地等到眾人都走了,才這么問糜旸,便是為了私下再提醒一次。
聽到于禁這么問之后,糜旸反問于禁道,“左將軍在曹操麾下多年,縱使是以兵法聞名于世的曹操,他每次征戰前可有萬全必勝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