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在靈堂中燭火的映照下,法正牌位上的漢尚書令的“漢”一字顯得格外的矚目。
一陣微風吹進靈堂,燭火搖曳不息,像是法正的英靈徘回在靈堂之中。
糜旸看著那個“漢”字,他似乎感覺到法正的英靈就在周圍,他對著法正的牌位鄭重一拜道
“恩師請放心。”
糜旸并沒有說放心什么。
但在糜旸說完這句話后,周圍搖曳不息的燭火恰好停止擺動,靈堂內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若真有法正英靈,那想來他也是信任糜旸的。
在遙遠的襄城城外的田畝中,有著大片的民居聚集地。
只是在此雖然民居數量眾多,但大多數民居皆是破爛不堪。
在一處以雜草覆頂,破木坐門的狹窄房屋中,此時正有一位青年,正蹲在屋內的黃土地上用石子不停的在擺動,似在演示著什么。
這名青年雖然蓬頭垢面,但在他那臟污的臉龐中,一雙眼睛卻奕奕有神。
他正在盯著地上,他擺成的兩處所在正在沉思著。
那兩處地方,各自放著一塊木板。
一處木板被這名青年用木炭寫著公安二字,另一處被他寫著吳軍二字。
木炭在木板上寫出的字并不怎么清晰,但盡管如此,木板上的字卻顯得十分工整清秀。
從這一幕足以看出,眼前的這名青年,應該自幼受過良好的文學教育。
這名青年名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
鄧艾自幼喪父,但他從小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下荊州后,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作屯田民。
當年因為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
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鄧艾十二歲時,他又跟隨他的母親被遷徙至潁川襄城。
在襄城這里,鄧艾機緣巧合之下,有一次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
他對這兩句話欣然向慕,于是為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
后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又改名為艾。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左、干等下級官吏。
以后如鄧艾立下功績可能會被逐步升遷,本來這對于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
但因為鄧艾口吃,所以襄城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于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鄧艾雖然日常繁忙,但其自小卻十分喜歡軍事。
鄧艾每逢外出見到高山大澤,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
只是因為他口吃,所以他此舉時常遭到同行人所譏笑,但鄧艾卻不以為意。
潁川因為地處中原腹地,與荊北距離不遠,所以不久前糜旸公安大勝的消息,亦陸陸續續傳到了襄城外。
鄧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聽到典農都尉曾提起此戰,言語中滿是對糜旸的忌憚與敬佩。
鄧艾在知道此事后,他便求著典農都尉將公安一戰的更多詳情告知他。
因為鄧艾平時做事勤勉,為典農都尉解決了不少煩惱。
所以在鄧艾多次的請求之下,典農都尉就將他所知道的關于公安一戰的情況告知了鄧艾。
鄧艾在了解公安一戰的大致經過后,就時常在家中的地上,用簡陋的條件盡量復盤出當時公安一戰的戰場詳情,并進行詳細推演起來。
可隨著連續數日的推演,鄧艾對當時公安一戰還是抱著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