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方南下的民眾雖老弱婦孺居多,但還是有不少青壯的。
相比于一般的農家青壯,經歷過屯田制度的他們,比一般的農家青壯更好訓練一點。
而且他們原本就是出身荊州,在古代濃厚鄉土觀念的情況下,有著家鄉牽絆的他們,忠誠度肯定是會比那些,被糜旸所俘虜的吳軍士卒好。
糜旸從數萬民眾中挑選士卒,亦不是漫無目的的尋找,他在襄陽城外開設了好幾處募兵處。
為了吸引剛南下的青壯來他的募兵處投軍,糜旸一方面在募兵處之外掛上他偏將軍糜旸的大旗。
一方面他命人在襄陽城外的各處民眾暫時落腳點中,大喊著他提出的福利待遇。
直接就八個大字“一日三餐,七日一肉。”
糜旸深知當世農夫出身的青壯大多是不識字的,他們不懂什么軍功爵制,更不懂什么大義。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民以食為天,對于出身貧苦的青壯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填飽肚子。
既然如此,那糜旸就從他們最渴望的那點入手。
不同于后世,在當世一般家庭的正餐一天也就兩餐。
至于肉食,更是尋常家庭一年都難以想象的珍貴之物。
“一日三餐,七日一肉”這八個字的待遇,在后世的人聽來似乎覺得沒什么。
但這八個字落在那些剛剛南歸的荊州民眾當中,卻引發了一陣陣劇烈的騷動。
在南歸的這數萬荊州民眾之中,戰亂以來他們從沒填飽過肚子,更別說嘗過肉腥。
如今面對著他們做夢都沒想過的優握待遇,怎能讓他們不激動
因為太過不真實,一開始許多人不相信糜旸所允諾的那八個字。
但那些為糜旸喉舌的士卒,一方面在宣傳糜旸提出的招兵待遇,一方面在宣傳糜旸這個人。
當數萬民眾陸續知道了糜旸的身份,以及他在當世的名聲之后,他們心中驚詫莫。
繼而許多人,開始對糜旸提出的優握待遇有些心動。
反正本來就已經快餓死了,何不試上一試
漢中王的子侄,應該不會騙人的。
當有一部分先行者開始行動之后,更多的人被帶動起來。
不久后被糜旸那八個字所吸引的,近萬已經饑腸轆轆的青壯,立馬就從四面八方涌向了糜旸的募兵處。
這猶如浪潮涌動般壯觀的一幕,成為這段時日以來,襄城外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更引得了城中的許多漢軍將領出來圍觀。
他們在知道糜旸提出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募兵待遇后,一個個也感到有些瞠目結舌。
他們看向自己身后的士卒,發現他們看向糜旸的募兵處亦有些心動。
這讓他們眉頭微皺。
用后世的話來說,糜旸這是在卷他們。
但他們卻對糜旸的這個做法,只能心中默默吐槽,并沒有不滿。
因為這優握待遇,在眾多漢軍不算絕無僅有,例如漢中王親軍白毦兵便是有著類似的待遇。
而糜旸敢提出如此優握的征兵待遇,那是因為他有個有錢的爹,人家拿私家錢財出來補貼軍用,鍛煉精兵強將為國效力,誰能不滿什么。
那些漢軍將領,最后只能長長嘆息一聲。
只是雖然糜旸提出的優握的待遇,幾乎將襄陽城外所有的南歸青壯都吸引來了他的募兵處。
但糜旸要求頗為嚴格,所以在連續幾日的選拔之下,許多人并沒有滿足糜旸的募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