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口口聲聲一則大局,二則國仇,但先破壞大局的,先遺忘國仇的是孫權。
是孫權背信棄義,偷襲盟友在先,劉備在面對盟友的偷襲背叛之下,想出兵雪恨,彰顯人間正義,能有什么錯
見諸葛瑾在自己的反問之下,啞口無言,頭冒冷汗,劉備嘴角的不屑之意愈加濃厚。
一母同胞,卻猶如天差地別。
還是孔明好。
在諸葛瑾不知所措之際,劉備直接站起身來,向諸葛瑾走來。
這一幕令諸葛瑾的身形不自覺往后退后幾步。
劉備手按王劍起身,他用清冷的目光看向諸葛瑾,口中言道“建安二十年時,雖說孫權有奪取之心,但至少那時他還敢明目張膽,出兵攻打荊州。”
“但在去年,在孤與其已經湘水劃界之后,他竟然敢不顧盟約,用出暗中偷襲的這種卑劣手段。”
“手段之歹毒,世所罕見,如今彼之大軍為子成所敗,損失慘重,這時卻又想起再度向孤求和”
“試問天下間,哪方諸侯能忍受如此卑鄙之猾虜存于世間。”
“孤信孫權,孫權卻背叛孤,這對孤來說是仇,亦是辱。
難道子瑜以為就憑君顛倒是非的三言兩語,就能令孤忘卻這莫大的仇辱嗎”
劉備言語犀利,并且有理有據,他每說一句,就手按王劍靠近一步,在劉備言語及身上威壓的進逼下,諸葛瑾不斷后退,已經快出了帥帳了。
年少時劉備少言語,后來他起兵周旋四方,因為早期事業不順,他經常客居別方勢力之下。
在那段時間里,為了自保,他鍛煉了自己的口才。
單論口才,他并不下于他哪一位臣子。
而帳中的關羽及荊州群臣,看著劉備言語犀利,步步生言的樣子,他們腦海中回想起了一個年輕人的身影。
當初樊城外的軍帳中,糜旸亦是如此步步駁斥潘濬的。
原來這點糜旸是向大王學得呀。
在諸葛瑾快要退出王帳外之時,他最后還是強忍著自身的失措,止住了自己的身形。
他知道劉備終究是英明之主,不是單單能以言語說動的了。
既然言語說不動,那就只能放出實利了。
諸葛瑾在穩住身形后,強忍著心中對劉備的畏懼,對著劉備一拜道“大王所言有理。”
“當初瑾勸過吾主,但奈何吾主不聽,瑾是臣,無法違背主上命令。”
“今日出使,瑾亦知大王對吾主憤滿必深,求和不易,然主讓臣往,臣不得不往。”
“在瑾離開永安之時,吾主曾對瑾言明,只要大王能允諾吾主求和之情,兩家再締結盟好,吾主愿將長沙、桂陽二郡歸還,以作誠意。”
聽到諸葛瑾這么說之后,劉備臉上的冷色才稍微降低了些。
但他覺得單單就歸還兩郡,并不夠。
劉備對諸葛瑾言道“當年湘水劃界,孫權從孤這里分走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
“今既然他違背當年簽訂的湘水之約,那就將那三郡全部歸還吧。”
當劉備此言一出,諸葛瑾臉上神色大變。
在他離開永安之時,孫權可是握著他的手,對其說了“保守江夏”四個字。
這說明,這四個字在孫權的心中,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