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應養精蓄銳,早圖關中,尋得良馬,再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若暫時棄魏不顧,先與吳戰;兵勢一交,江夏得失尚未可知。
縱算江夏可下,然孫權必盡起江東之兵,與大王反復爭奪江夏,兵勢不得卒解也。”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拖延日久,待北方一旦恢復元氣,則不易圖也。”
若論帳中群臣中,有誰最想踏平江東,一雪偷襲荊州之恥,那趙云肯定是排在前三的。
因為當初孫權不止想偷襲荊州,還想暗害關羽。
但趙云是顧全大局,一心為公的臣子,為了劉備的大業,他并不會因為私情而給出有失偏頗的建議。
劉備聽完趙云的建議后,臉上浮現了思索之色。
歷史上在關羽身死,荊州失去之后,劉備怒而興兵討伐江東。
那時趙云強忍悲痛就給出了類似的建言,只是那時劉備一心只想復仇,故而并沒有同意趙云的諫言。
但如今的形勢與歷史上大不相同,關羽未死,荊州未失,所以劉備的理智還是在的。
在趙云諫言完后,馬良亦出身問道“大王想要江夏,是否有一舉蕩平江東之意”
面對馬良此問,劉備搖頭言道“非也。”
法正臨死前已經建議劉備,江東雖因公安一戰元氣大傷,但底蘊還在,境內多有俊杰,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滅亡的。
所以劉備心中目前,并沒有一舉吞并江東之心。
見劉備搖頭,馬良又言道“大王既然無一舉蕩平江東之意,那討要江夏一郡,是意在斷絕孫權窺伺荊州之心”
對于馬良此問,劉備點了點頭。
江夏乃是控扼長江的戰略要地,若能將江夏郡控制在手中,那么一方面能以兵鋒威脅江東腹地,另一方面亦能從長江上游斷絕孫權進兵荊州之路。
但馬良在知道劉備是這個意圖之后,他當即對劉備進言道“當今江東與荊州相鄰者有江夏、豫章、廬陵三郡。”
“若我軍拿下江夏,雖可從長江上游斷絕吳軍進兵荊州之道,但孫權之前在豫章、廬陵亦分別設有軍事重地,如陸口、益陽等鎮。”
“當初呂蒙進兵荊南,便是從陸口出兵,進而得逞詭計。”
“大王若想完全斷絕孫權進兵荊州之路線,那無疑要連取江夏、豫章、廬陵三郡方能穩妥。”
“然此舉,于當今時勢而言卻不易做到。”
“既如此,大王不如接受孫權奉送質子之請。”
“孫登乃孫權嫡長子,且孫權現今只有兩子,次子孫慮卻多病難保,年不過十歲,常年臥病在床。”
“在此情勢下,孫登儼為孫權心中來日承繼江東基業之不二人選。”
“有孫登在手,孫權來日定然會對我軍有所忌憚,不敢再輕易毀約。”
當馬良說到最后一句話以后,劉備的臉上已有贊同之色。
當世年幼的孩童是容易早夭的,一般當世人將十歲當做孩童的一個坎,若度過了這個坎,才算有了真正成年的機會。
當初劉備自己在有了親子劉禪后,卻還是不貿然廢除劉封的副軍稱號,便是考慮到這一點。
今孫慮體弱多病,年又不過十歲,在當世人的眼中,幾乎都認為他很難安全成年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不可能將繼承他大業的希望放在孫慮身上。
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孫登目前算是能繼承孫權大業的唯一兒子。
除了孫權完全瘋了,或者憑空冒出一個成年的兒子來,不然顧慮到孫登的安危,孫權的確是很難再起攻取荊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