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數年內,在孫慮安然成長起來前不會如此。
這時帳中的群臣中,糜旸也是在的。
在他知道孫權有奉送質子的想法后,他心中卻慢慢有了一個想法。
最后糜旸亦出身對劉備言道“大王,當今天下三分,鼎足而立。”
“若想一統天下,當和一方,攻一方,如此才是萬全之策。”
“江夏一郡,南北相分,一半在孫權,一半在曹魏大將文聘手中。”
“我軍縱算拿下江夏,然以我軍與曹魏之敵對,文聘必然不會坐視不理,將會發兵攻我軍。”
“文聘一動,因江夏之重要性,孫權亦定會重整旗鼓來爭奪江夏。”
“那時我軍又將陷入與兩方交戰之境地,這對我軍而言不利。”
“江夏雖重要,卻猶如一處泥潭,在我軍未蕩清中原魏軍之前,非必要無須踏入。”
“今孫權既有奉子求和之意,大王不若允之。”
“等我軍一旦收到孫權質子,大王可彷效當年齊楚絕交之故事,讓孫權寫信辱罵曹操,以斷絕他曹孫兩家通好之可能。”
“有孫登在手,孫權不會不允。”
“曹操方與孫權結盟,對其大加封賞。”
“若他一旦聽到孫權又向我軍聯和,彼之內心必定憤滿,這時再有孫權辱罵之文書送至,以曹操脾性,將來或許會起大兵攻之。”
“到時孫權江夏、廬江二郡遭受兵危,自顧不暇,又豈能窺我荊州乎”
“再者,在斷絕與北方交好之后,孫權為了自保,短期內亦只能依附大王。”
“以北方之兵威,行懾服東方之事,禍水東引,于我軍百利而無一害。”
“而且孫登在手,孫慮想來多病難保,江東國無明嗣,長久下去,必起爭端。”
“當年孫策身死,為江東穩定計,令孫權繼位。”
“然當年孫策卻并未將吳侯爵位傳給孫權,這便造成江東法理不清,世系多樣。”
“來日孫權若再起異心,大王可上表天子,以孫策有大功于朝廷之緣由,令其子承繼吳侯爵位。”
“到那時江東中孫權膝下無明嗣,孫策之子孫紹又已然成年,孫策之舊臣尚在,江東又豈能不徒生奪嫡之爭乎”
“奪嫡之爭一出,江東內亂必起。”
“自古以來,君主患有四亂。”
“家中無正妻而有寵妾,此家亂也。”
“膝下無嫡子在側,此宗亂也。”
“朝有疑主之臣,此國亂也。”
“派系多變,此眾亂也。”
“孫權廢徐夫人不立正妻,此乃家亂。”
“奉送質子來荊,此乃宗亂。”
“有一亂,國必疑。況今江東有二亂乎”
“疑則動,動則爭,爭則相傷。”
“相傷則江東國力難復,此萬安之策,還望大王納之。”
在糜旸說完后,帳內陷入一片寂靜,然后有些人用奇怪的眼神看向糜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