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旸被這些目光看的莫名其妙。
方才在趙云與馬良的諫言中,趙云是用大局的角度勸諫劉備不要與孫權開戰。
而馬良更多是從實際出發,勸劉備接受孫權的奉送質子之請。
唯有糜旸基于這一點,延伸出了將來怎么制裁江東的計策。
而群臣中有些人之所以用奇異的目光看著糜旸,是因為那些人都是跟隨劉備從益州來的。
糜旸現今出身言的這番言論,讓他們想起了已經故去的一個人。
一樣的善于分析時勢,繼而根據當今的時勢,給出最佳的策略。
這時群臣中的射援提出一些異議,他對糜旸言道“將軍此計雖好,然恐傷大王仁義之名。”
聽到射援所言,糜旸對著射援一拜而后言道“射中郎所言不然。”
“當今乃亂世,人心詭詐,世事多變。”
“仁義可以治民,卻無法治敵。”
“孫權乃猾虜,向來詭詐,對此之輩,一切不能單以仁義為主。”
“仁義乃治世之大道,亦是大王立國之本,但卻絕不能成為大王的累贅。”
“對于詭詐之輩,就應當施以權術智略制之。”
“況且孫權既然與我軍議和,又豈能首鼠兩端,左右逢源”
“孫堅、孫策皆大漢忠臣,旸只是在幫江東嚴正家風而已。”
“至于設計挑起江東內亂一事,亦是觀孫權后期所為。”
“若其不再有所歹心,兩家通好,那自然相安無事。”
“若其再妄圖襲我荊州,那自然就當反客為主,令其自討苦吃。”
當糜旸說完后,坐于上首的劉備當即大笑道“說的好”
聽到劉備已經發言贊同糜旸所言,射援最后亦只能退下。
劉備看著站在他身前的糜旸,他腦海中回想起當初法正在他面前揮斥良謀的樣子。
隨后劉備的臉上流露出了笑容。
孝直雖逝,卻后繼有人。
劉備用欣喜的目光看向糜旸,而后對糜旸言道“善。”
“既然如此,那孤就允了孫權求和之請。”
在劉備這么說之后,糜旸想起歷史上孫權的無恥面目,他當即又對劉備言道
“孫權不可信,以防他欺詐大王,還請大王遣一員大將,將兵將孫登迎回襄陽。”
聽到糜旸如此說后,深知孫權為人的劉備,同意了糜旸的提議。
隨后劉備看向他下首的關羽言道“云長,你親自去。”
關羽在得到劉備的命令后,當即出拜領命。
最后劉備考慮到糜旸在江東的威名,亦對著糜旸言道“子成為副將,與云長同去。”
面對劉備的王命,糜旸亦一拜道“領命”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