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不見,大軍不退。”
看到這句話后,孫權眼神一凝,馬上就召見了鄧芝。
當鄧芝手持符節來到孫權身前后,他對著孫權一拜后言道“漢中王尚書鄧芝奉王命,前來拜謁驃騎將軍。”
哪怕孫權這段時日以來心情不好,甚至孫權的壞心情就是因為鄧芝的主上劉備引起的,但孫權在見到鄧芝時,臉上仍然浮現出了一副溫和的態度。
孫權讓鄧芝起身,他讓鄧芝在廳中落坐后,對著鄧芝言道“孤近來政務繁忙,耽誤了見伯苗的時間,還望伯苗莫要見怪。”
在說完這番話后,孫權臉上故意流露嘆息之色道“孤誠愿與漢中王簽訂盟約,昭告天下。”
“然今江東疲弱,國小勢逼,孤時常恐為魏所乘,不能保全。”
“今孤已經將二郡及長子奉送給漢中王,漢中王實利已得,孤之誠意天下人已知。”
“既然如此,漢中王又何必執意要一紙盟書呢”
孫權說完后,用無奈的目光看向鄧芝。
孫權如今對鄧芝所說的話,乃一半真一半假。
他之所以不愿意簽訂盟書,一是怕觸怒曹操,引得曹操將來派大軍征伐他。
二是孫權想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他雖想與劉備聯和,但亦不想與曹操完全撕破臉皮。
這樣他將來才能在兩方勢力中左右逢源,逐漸恢復實力。
等他恢復實力之后,到時候再根據時勢做出進一步的選擇。
老兩面三刀了。
當年的湘水劃界,其實兩家之間亦沒有簽訂正式盟書,只是口頭約定。
這后來才令孫權有了扯澹的機會。
但吃過一次虧的劉備,又豈會再留下這個漏洞
況且若是不正式簽訂盟約,昭告天下,接下來又怎么完成糜旸的那個計策呢
話說,,,版。
鄧芝對孫權的目的心知肚明,但他沒有當面拆穿。
他只是看向孫權,而后用肅穆的語氣說道“簽訂盟書非為我王,乃是為正天下人之視聽。”
“名不正則言不順,若無盟約在手,將來兩家又如何攜手抗敵”
“我王與將軍占據四州之地,我王乃命世之英,將軍亦一時之杰也。
兩家合盟,則重險之固與三江之阻一體,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今將軍若不簽訂盟約,我王定然意疑。
將軍若求情于魏,曹操必希望將軍入朝,以正心志。
將軍若不從命,則曹魏大軍將至。
到那時,夏口兩萬漢軍由糜將軍統率,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北之地恐非復將軍之有也。”
聽到鄧芝口中的威脅之意,孫權臉上有怒色浮現。
他土地與兒子都送出去了,現在還說要發兵打他。
而且還要派糜旸來,欺人太甚了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