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而在高壇下方,正站立在永安城中的一眾江東文武大臣,以及上萬吳軍。
這時高壇下方的那上萬雙眼睛,正注視著上面的孫權與鄧芝。
這上萬人都知道,今日是他們的至尊與劉備派來的使者正式簽訂盟約的日子。
劉孫聯盟始于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但自那一年開始之后的數次結盟約好,兩方都未曾簽訂過正式的盟約文書。
所以今日,對于劉孫聯盟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
一旦等今日這件事傳遍天下,無疑會對當今的天下局勢再次產生深遠的變化。
在那上萬雙注視著高臺之上的目光之中,那些江東大臣的目光最為復雜。
有的人目光流露著輕松,感慨孫權英明,為江東化解了一場可能存在的大難。
有的人的目光流露著不解,似乎不明白為何去年孫權還口口聲聲說著要消滅劉備,如今卻變化如此之快又與其聯盟。
有的人目光中則流露出不忿。
其中以中郎將徐盛為代表。
徐盛顧謂身邊同列道“吾等不能奮身出命,為至尊并許洛,吞荊益。
公安一敗,不能為江東雪恥,反而令至尊與劉備結盟,不亦辱乎”
徐盛在說這番話的時候,臉上的憤慨之色躍然臉上。
當與徐盛同列的江東諸將聽到徐盛的這句話后,有的人臉上浮現了贊同之色,例如陸遜、韓當等。
亦有的人的臉上浮現了不滿之色,其中以全琮最盛。
全琮對徐盛言道“文向好膽氣,今糜旸領兵就在百里外夏口,文向不若前往破之。”
“若文向能大勝得歸,至尊必然不會再與鄧芝訂立盟約。”
聽到全琮如此說,徐盛臉上的怒氣一滯,他正想要發作,但他能怎么發作
真就領兵前往與糜旸交戰
他雖膽氣豪壯,但亦不是一莽夫,糜旸哪里是那么容易擊破的。
全琮將糜旸搬了出來,瞬間令徐盛啞口無言,不再憤恨發言。
經公安一戰后,旁人不知道,反正全琮是不想再與糜旸交戰了。
況且全琮身為江東本土人士,他最想要的是江東安穩,在如今之際,更是如此。
所以他才會出言打斷徐盛的發言。
在全琮的打斷之后,高壇下方的江東眾臣雖各有心思,但最終沒有再發出什么“豪言壯語。”
在高壇上的孫權與鄧芝兩人身前有著一張祭臺。
祭臺上的煙霧隨風升起,飄向天際。
孫權在命侍從當眾朗讀一遍盟書中的內容之后,他伸出手指在祭臺上的玉盆中沾上牲血,而后他將手指上的牲血涂抹在自己嘴唇上。
此舉名“歃。”
乃是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老的一種盟約儀式,多為王侯所為。
在孫權以牲血封唇之后,鄧芝亦按照孫權的做法照做。
高壇上的祭臺之上,擺放著兩份盟書,那兩份盟書上早已蓋好漢中王印。
在鄧芝歃血封唇之后,孫權從一旁的侍從手上的木盤上,取下自己官印,而后他將自己的官印,分別蓋在了祭臺上的兩份盟書之上。
到了這一步,整場盟約儀式已經接近尾聲。
孫權在將官印放回木盤上之后,握住鄧芝的手言道“自今日孫、劉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討曹賊”
耳中聽著孫權的保證,鄧芝臉上雖流露著笑意,但他內心中卻清醒的很。
就算有著升壇歃盟之舉,就算有著正式蓋印文書為證,但這些都并不能保證劉、孫兩家以后就會完全親密無間。
能保證盟約有效的,唯有自己的實力以及時勢。
這一點不僅鄧芝知道,孫權亦知道,乃至于襄陽城中的劉備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