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蕪之下,百姓無糧食收入,最后只能賣田給蜀中大族。
最后田賣完了,百姓只能將家人及自己賣給蜀中大族作奴婢、附庸,以維持生存。
在后來劉備攻下成都之后,益州大族為了討好劉備,維持自身在當地都江堰的所有權。
他們紛紛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想以此利益均沾之舉來堵住劉備麾下大臣的嘴。
但可惜那些大族的建議,卻遭受到了以趙云為首的一眾大臣的反對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
在這之后,逐漸將勢力觸角遍及成都平原的劉備與諸葛亮,才漸漸發現了當地大族的猖狂之舉。
這一舉動對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人來說,顯然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他們君臣二人為的是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可能對眾多百姓家破人亡的舉動無動于衷。
于是乎,一部蜀科在諸葛亮的主持下應時而生。
這部主要打擊豪強利益的法律一經發出,那些往日霸占都江堰,魚肉百姓的豪強瞬間遭受滅頂之災。
在蜀科頒布之前,蜀中豪強士大夫多挾其財勢,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
在蜀科頒布之后,諸葛亮一反溫和常態,他厲行先理強,后理弱的策略。
理強便是力行法治,限制和打擊專權自恣的官僚及豪強。
理弱則是努力扶植農民,發展生產。
借助蜀科這部法律,諸葛亮以“先定罪、再發兵”的方法橫掃了一遍那些霸占都江堰的豪強大族,將都江堰重新解放了出來,并最后派兵鎮守。
自那之后,諸葛亮親自重新規劃成都平原各地水渠,將都江堰的水再次真正用到當地民生之上。
并且諸葛亮借清理一部分豪強的時機,將大量本來被強買強賣的田地以及人口給解救出來,從而令成都平原附近的民生漸漸得到穩定。
自此,蜀中人民大樂,皆感恩諸葛公之德政。
在諸葛亮的執政之下,成都平原“溝血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重新出現一片繁榮景象。
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
處于都江堰灌區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高達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而同時期的曹魏與孫權治下,水田畝產的最高記錄,還沒這一半
在糜旸的視線中,眾多身穿麻衣的百姓正埋頭在腳下的田畝中勞作著。
若是仔細看,他們的臉上都或多或少都流露著幸福的笑容。
何謂安居樂業
腳下有田,手中有糧,這便是所有百姓最向往的安居樂業。
而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給他們的。
在諸葛亮執政之前,這眾多百姓大多還是豪強大族的佃戶,沒有人身自由。
他們一生辛苦勞作,可能都不能有一粒屬于自己的糧食。
但現在不一樣了,他們自己成為了田地的主人。
諸葛亮一生致力于恢復,先漢文景之治時天下富庶的盛世場景。
所以哪怕諸葛亮明知道屯田收獲的糧草更多,但自他執政以來,并沒有大規模在蜀中開展屯田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