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屯田,蜀中沃野千里,并且因之前戰亂,從關中逃來了大量無田之百姓,實在是具備屯田的一切天然條件。
但諸葛亮深知屯田之策一開,長久以往,監督廢除,且官侵民利,最后定然會令百姓受到莫大的傷害,這完全違背了當初他出山的初衷。
在大軍進入成都平原的地界之后,遠處那座壯闊雄偉的成都城的輪廓已經若隱若現。
看著離成都城越來越近,糜旸的心中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建安十六年,那時劉備入蜀,被劉備寵愛的方才少年的糜旸,也一并被他帶入蜀中。
隨后建安二十三年糜旸因為糜芳想念兒子,被召回荊州。
在從建安十六年到建安二十三年八年間,糜旸都一直生活在蜀中。
這段時間正好是糜旸心智,性格逐漸定型的時間,所以可以說蜀中便是糜旸的第二個故鄉。
糜旸對這里的一切都熟悉無比。
他對著身旁的鄧艾言道“士載,你觀這蜀中民生如何”
糜旸在說完這番話的時候,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雖然目前蜀中有這副安居樂業的景象,大多出自諸葛亮、法正、劉巴三人之手。
但在這三賢中,有兩個都是他的老師,這讓糜旸與有榮焉。
鄧艾吃驚地看著官道兩側那勞作不息的百姓,以及農田中那宛如一條條生命源泉的水渠,他油然地贊嘆道“真乃書中場景也。”
鄧艾自幼就成為屯田戶,所以他對農業發展有著自己的一番看法。
鄧艾并不是第一次見到這數萬畝田畝,在中原長大的他,十數萬田畝相連的場景他都見過。
甚至他見過數十萬百姓一起俯首在田作的場景,那是中原國力的底蘊。
但相比于他在中原所見,也許成都城外這田畝交接的場景不如曹操治下壯大,但他從這里的田畝中感覺到了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
那就是生氣。
北方以屯田制為主,雖然屯田能夠在短時間內為曹操收集到眾多的糧草。
但在屯田制度下的百姓遭受官府欺壓,生活凄慘,他們在勞作時臉上大多是麻木的。
而成都城外的這蜀中百姓,他們在俯首勞作時臉上是洋溢著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笑容,這一點就足夠令鄧艾感到新奇了。
田畝交錯接連天際,百姓勞作笑聲不斷。
在以前,類似的場景鄧艾只以為是古人的臆想,但萬萬沒想到,這一切有可能成真。
這不就是盛世嗎
據將軍所說,這一切都是諸葛公的功勞。
那如果有朝一日天下都由諸葛公執政,那么天下的盛世是否就會來臨呢
諸葛公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鄧艾對其深深的好奇起來。
隨著漢中王隊伍的繼續行駛,此刻在成都城外十里,已經等好了一眾文武大臣。
他們在一位淵渟岳峙的大臣的帶領下,準備迎接著他們王上的歸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