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田皆不足,貿然與北方開戰,則未戰先敗,不可取。
當此之時,大王誅周群,懲逆臣,意在震懾益州不軌之人心,凝聚益州之上下國力,以便來日北伐之時,能無后顧之憂。”
當糜旸說完后,炭爐上的茶湯已經滾沸。
水珠冒泡的聲音,不停的響在糜旸與劉備的耳邊。
糜旸見狀正要取下茶壺為劉備斟茶,但他的動作卻被劉備的語言所阻。
“繼續。”
劉備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澹然,但落在糜旸的耳中卻讓糜旸有些犯難起來。
還繼續
劉備看著糜旸臉上為難的神色,雖然他心中已經對糜旸的回答頗為滿意,但他還覺得不夠。
他對糜旸的期許是很高的。
糜旸腦中思緒急轉,他在快速思考著劉備的第三層用意。
可是那第三層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就在糜旸思考的時候,他突然反應過來,今日是劉備王駕回歸的日子,怎么劉禪沒有來
身為劉備的兒子,又是漢中王的太子,君父回歸,劉禪于公于私都應該出來迎接才是。
諸葛亮處事周密,他是不可能會忽略這點的。
如果不是諸葛亮的疏忽的話,劉禪今日未來,只可能是一個人的授意,那便是眼前的漢中王劉備。
在意識到這點后,糜旸的思緒突然清晰起來。
周群不僅是儒林校尉,當年劉備入主益州之后,敬重周群在益州的聲望,曾讓周群擔任過劉禪一段時間的講學師傅。
如果今日劉禪在的話,那么周群在被論罪之時,劉禪作為被周群教導過一段時間的弟子,是不能對此事無動于衷的。
同樣的,周群作為劉禪曾經的老師,將來劉禪繼位之后,那么以糜旸所了解的劉禪仁弱的性格,他是下不去手對周群進行論罪的。
甚至將來周群可能會借助他身為劉禪老師的身份,加上他在益州士林中的聲望,在朝堂上興風作浪,威脅社稷。
歷史上的譙周,不就是通過類似的方式,最后引導季漢走向滅亡的嗎
雖然歷史上季漢的滅亡有著方方面面的原因,但譙周在其中絕對功不可沒。
其實今日之周群,就猶如來日之譙周耳。
方才糜旸分析了方方面面,卻唯一忽略了劉備已老,而劉禪方少的這個重大國情。
糜旸看向劉備,而后一拜后對著他言道“太子仁愛,將來恐有不忍為之事。”
“大王是在為太子,未雨綢繆”
當糜旸說出這句話時,他的目光亦落到了劉備那肅穆的臉上。
劉備在聽到糜旸的這個猜測后,他臉上的肅穆之色正漸漸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老懷開慰的笑容。
劉備用手舉起炭爐上的茶湯,而后親自為糜旸倒了一杯。
看見劉備親自為自己倒茶湯,糜旸本不敢受。
但劉備卻對著糜旸言道“吾為子成長輩,今子成學有所成,見識深遠,吾心中喜不自勝。”
“今日子成所言,當得吾親自一斟。”
說完后,劉備輕撫袍袖,將倒完后的茶壺放在炭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