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場災難降臨之后,社會上下才知道大漢的好,紛紛開始人心思漢。
就連許多異族建立政權,為了籠絡人心,都紛紛以漢為國號,直到最后,都把漢這個國號給用爛了。
所以在有時候,復興漢室不單單可以當做一個口號,更是可以當做一個籠絡人心的大好利器。
畢竟漢室四百年之天下,大漢的強盛富強已經深入人心。
但要想做到這一點,于戰略上來說就必須是要先將納于漢中王治下的民眾治理好,讓強大的國力可以傳到敵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借助于原本根深在天下人心間的“漢”字旗號,在北伐時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例如之前關羽水淹七軍后引發的中原大動亂,例如歷史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西北三郡不戰而降。
當糜旸繼續說出他的見解之后,諸葛亮的臉上漸漸浮現了笑容。
這是糜旸第一次在世人面前,闡述他對天下大亂的看法,不能說糜旸說的就是金科玉律,但糜旸能在這個年紀有此番見解,已經實屬難得。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最重要的是,糜旸所說的看法,與諸葛亮內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
在那篇名揚天下的隆中對中,諸葛亮曾提出類似的看法。
而在歷史上他主持國政之時,亦是如糜旸今日所說的一般,那么做的。
在聽完糜旸的看法之后,諸葛亮對糜旸的感官開始產生了變化。
糜旸仁孝忠正,但品德比他更好的不是沒有。
糜旸取得公安一戰的勝利,很令人矚目以及贊嘆。
但這并不代表糜旸就是天下間唯一的名將,有了糜旸,劉備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勝負得失往往不是在于一個人,而是在于方方面面的比較。
諸葛亮更喜愛的是治世之軍政能臣,是能與他一起平定天下亂世的伙伴。
而平定天下不能單靠武略,亦要有著長足的眼光。
糜旸今夜的見解不足以讓諸葛亮驚為天人,引為圭臬,但卻讓諸葛亮在糜旸身上看到了一種希望。
糜旸今年不過二十一而已。
諸葛亮今年已經四十歲,在萬事順遂之下,他最多只能再輔左大漢十年而已。
但之后的大漢就要有新的賢臣來看護,要有新的賢臣來繼承他的衣缽繼續守護大漢。
以往諸葛亮將這種期望大多傾注在馬謖與蔣琬身上,但今夜糜旸的表現,令他心中有了第三個人選。
諸葛亮眼中閃著欣喜之色,他的臉色不再如方才一般古井無波,而是流露出了贊譽之色。
諸葛亮看著糜旸言道“你說的很好,雖然你的見解中亦有著疏漏之處,但你能在這般年紀有這般看法,已經是十分難得。”
相比于馬謖,糜旸的回答更符合諸葛亮的心意。
諸葛亮覺得以往他有些忽略糜旸了。
既然符合,那諸葛亮自然不吝于指教糜旸。
諸葛亮沒有第一時間回答糜旸方才所問的治政之道,而是先問糜旸道“子成可知何為兵權”
諸葛亮話語中已經有了教導之意,糜旸不會聽不出來。
他對著諸葛亮一拜道“還望先生教我。”
糜旸的求教態度很好。
諸葛亮見狀,臉上的滿意之色更濃,他對著糜旸言道“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勐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