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中,人心莫測,若想治政,則必先握有兵權在手。有兵權在手,子成到漢興郡中后,方能治政。這一點,子成一定要切記。”
糜旸聽著這點,點了點頭。
在糜旸點頭之后,諸葛亮繼續教導道“天下有治政之術,繁雜紛亂,不一而定。”
“王化之政,適合于全局性、長遠性的治理,用來處理具體事務就顯得遼闊;
策術之政,適合于扶危救難,在安定太平的時局下就不會有顯著的效果;
矯亢之政,適合于糾正侈奢墜落的風氣,靠它來治理已經病入膏盲的國家只會越弄越糟;
公刻之政,適用于糾正朝廷里的邪惡勢力,靠它來治理中央之外的不正之風就容易失去民眾;
威勐之政,適合于討伐內亂,靠它來管理和平時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殘暴了;
技巧之政,宜于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用來解決貧窮衰弱,但過于看重,只能勞民傷財,給民眾增加困苦。”
這時在大堂之外,黃月英端著一些點心來到了大堂門口。
但就在她要踏入大堂內之時,她看到了諸葛亮抱膝的舉動。
看見這一幕,黃月英的臉上浮現了驚訝的神色。
自入益州以來,她很久沒見過諸葛亮的這個舉動了。
黃月英又看了看諸葛亮對面的糜旸,她臉上流露出笑容,而后為了不打擾這兩人,黃月英又默默退出了大堂。
子成,有福了。
糜旸聽著諸葛亮所言的治政之術,聽得幾乎有些入迷。
糜旸從小到大亦看過不少經書典籍,亦聽過許多政才講政,但如諸葛亮這般將方方面面都分析到的治政之術,糜旸是第一次聽聞。
這是來自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政治心得與智慧
在入迷之時,糜旸的心中也有著感動。
諸葛亮將自己的政治心得與智慧無私地告知給他,這便是傳道受業解惑
在聽完諸葛亮所說的話后,糜旸花了好一會兒,才完全消化諸葛亮所傳授的知識。
諸葛亮看著糜旸臉上的思索之色,他也不打擾,就這么靜靜等著糜旸。
在糜旸消化完以后,他就馬上問諸葛亮道
“葛師,以上都是治政之術,那治政之道呢”
面對糜旸的詢問,諸葛亮取來書桉上的一支毛筆,而后在書桉上緩緩寫下了一句話。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諸葛亮所寫的這八個字,乃是出自尚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諸葛亮年少時酷愛書法,在多年持續不懈的練習之下,諸葛亮亦是當代有名的書法大家。
他目前的所寫這八個字猶字體優美,猶如龍飛鳳舞。
而這八個字在燭光的照耀下落在糜旸的眼中,因為諸葛亮優美的字體,加上這八個字所代表的含義,更讓糜旸讀起來感覺別有一番韻味。
尚書作為儒家弟子必讀經書之一,這八個字想來很多儒士都知道,但又有多少儒士還記得這八個字呢
無疑諸葛亮就是那少數記得的幾個儒士之一,現今諸葛亮亦想糜旸記住這句話。
在寫完這句話后,諸葛亮最后語重心長的對糜旸言道“吾方才所言,都是針對某種特定情況下而采取的治政權宜之術,都不是根本的治政之道。”
“何為道道乃根本矣。”
“而治政的根本在于重民,民安,則天下安。”
“要想做到大治,唯有時刻懷抱一顆憂懼天下百姓之心,而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治政之術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