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字季陽,荊州南陽人。
呂的父親呂常,送原先的益州牧劉焉進入蜀郡,因官道堵塞,遂不能返回中原。
呂自幼失去父親,喜好讀書彈琴。
當初,劉備平定益州,設置鹽府校尉一職,管理鹽鐵的財政收益。
鹽府校尉南陽人王連請呂與南陽人杜祺、南鄉人劉干等共為典曹都尉。
在擔任典曹都尉期間,呂很有政績,鹽鐵校尉王連便曾上書給劉備,夸贊呂。
因為此舉,呂進入了劉備的視線中。
當初劉備在考教完糜旸之后,想尋找一二賢才輔左糜旸處理政務,呂便是劉備所選擇的其中一位。
而劉備選擇的另一位輔左糜旸的俊才,名張嶷,字伯岐。
張嶷是巴西郡南充國縣人,他出身貧寒,豁達豪壯。
張嶷弱冠時為縣功曹,劉備平定益州之時,山野強盜寇犯縣里,縣長舉家逃亡。
張嶷攜帶著縣長夫人,冒著山賊的刀槍劍戟,殺出一條血路,縣長夫人方才得救。
張嶷因此在當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于是被劉備征召為州從事。
劉備為糜旸所選的這兩位賢才,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
首先呂與張嶷都有為政的經驗過,這樣才能輔左糜旸處理政務。
其次呂、張嶷與糜旸年紀相近,且這二人雖在益州有一定的名聲,但與糜旸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加上糜旸的官位比他們高出很多,在這樣的情況,才能保證呂與張嶷二人對糜旸盡心輔左。
當糜旸知道劉備委派這二人輔左他時,糜旸內心中頗為高興。
想他之前的班底,不是孟達就是鄧艾,要么就是降將丁奉、丁封等人。
這些人不能說能力不好,只能說都是更為擅長武略的良將。
當然鄧艾是文武雙全的大才,但是鄧艾履歷太過空白,要名聲沒名聲,要功勛沒功勛。
糜旸就算器重他,也不可能馬上將他委以重任,更多時候只能當做參謀而已。
而呂與張嶷二人,都有治政之才,又具備一定的功勛名聲,等糜旸到漢興郡后立馬就能將這二人委以重任,讓漢興郡的政務盡快走上正軌。
可以說劉備不愧善于用人的君王,他對人事的安排可謂是恰到好處。
呂因為曾任鹽府校尉的典曹都尉一職,典曹都尉負責執掌軍糧運輸,所以呂對益州的地勢相當了解。
正因為呂的這個長處,所以自大軍出發之后,大致的行軍路線糜旸便交給呂來籌劃。
在糜旸召來呂之后,糜旸問呂道“吾方才收到情報,北方曹操已死,北方恐將有巨變。”
“在季陽所安排路線之下,我軍還要多久才能抵達漢興郡”
呂見糜旸召喚自己前來是詢問這事,他便如實作答道“蜀中群山密布,官道不暢,如今以涪水入漢水北上,已經是最便于大軍行進的路線。
在此路線之上,若一切順利,不出十日,即可抵達西城。”
西陵是漢興郡最靠近益州的縣,到達西陵之后,順漢水而下,不過兩日就可抵達漢興郡治上庸縣。
聽到呂,糜旸點了點頭,而后他便催促大軍急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