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申儀最后為糜旸所擒,恐怕在座諸位亦逃不過糜旸的屠刀。
所以在座諸位最好盡心為我謀劃,否則城陷之日,便是我與諸位一同赴死之時。”
申儀用飽含威脅的語氣,告戒了在場的眾人一般。
他之所以要這么做,是怕有人會起異心。
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糜旸從成都帶來了一萬大軍。
而現今既然糜旸敢直接“宣戰”,那就說明糜旸麾下的一萬大軍已經訓練完畢。
再加上糜旸的威名,那莫大的威名加上一萬大軍的威懾力,是很容易讓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起一些不該有的心思的。
正如申儀所擔心的那般,在在座諸人知道糜旸即將領大軍到來的消息之后,不少人的心中都因為畏懼而起了一些心思。
但他們的這些心思在申儀這番充滿威脅的話語之下,又很快的被他們壓了下去。
他們現在與申儀是一條船上的人,要是申氏這條大船沉了,那他們的下場亦好不到哪里去。
在申儀的威脅之下,在場諸人的腦袋都在快速的開動起來,現在是救申儀如救己。
在良久之后,在場的諸人之中有一名文吏,率先出來向申儀一拜道
“縣君,勤認為當務之急,是不能讓西城陷入糜旸大軍的包圍之中。”
申儀在千等萬等之后,見終于有一人出來進言,他臉上浮現一絲喜色。
申儀看向這人,發現這人并不是他的族人。
這人名趙勤,字公勉,乃關中人士。
當初因為關中連綿戰亂,有不少關中民眾穿越子午谷來到漢中郡中。
而因為西城就在子午谷旁,所以有許多民眾逃難到西城中。
對于這些天降福利,申儀當然全都笑納了。
而在那眾多民眾中,亦是存在著不少文學之士的,這趙勤當初便是其中的一員。
后來申儀為了繼續掌握西城,便吸納了不少來自關中的文學之士成為他的屬吏,趙勤便是在那時進入了申儀的縣府之中。
在申儀的印象之中,趙勤這人自加入他的縣府之中后,就人如其名勤勉用事,除此之外并無突出之處。
沒想到如今竟然是他第一個出來進言。
聽完趙勉的進言之后,申儀臉上馬上流露出期待之色,申儀示意趙勤繼續說下去。
在申儀的示意之下,趙勤繼續開口言道“糜旸師承名門,且在成都城中長大,所以他定然深知出師須有名的道理。”
“糜旸能夠出其不意逆流而上,這就證明上庸長或許已經遭遇不測。”
“今雖然他是以府君之尊而出兵,但是上庸長乃是列侯,身份不同于一般的縣長。糜旸要想堵住悠悠之口,一定會向大王上書解釋。”
“糜旸大軍已經頗為棘手,若是大王在得知這個消息后,聽信糜旸所言再派出援軍支援糜旸,那西城危矣。況西城之側還有鎮遠將軍乎”
“而相比于上庸,西城距離成都更近,離漢中亦更近。
故而勤建議縣君,應立即手書上奏大王,言明糜旸擅自殺害員鄉侯之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