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在襄陽城外,鄧艾攔馬自薦,糜旸伏身聽策,有著這種過往,兩人的關系比一般的主臣更加親近。
鄧艾最先擔任的職務是糜旸的書左,這個職務本來就帶著極強的個人屬性。
在將鄧艾收入麾下之后,糜旸對鄧艾不可謂不信重,在糜旸的恩義之下,鄧艾對糜旸亦是死心塌地,感恩戴德。
更何況糜旸還救了鄧艾的母親一命。
在這種種情況之下,鄧艾與糜旸的關系,雖然名分上同為漢中王臣子,但在實際關系上,鄧艾早已將自己當做糜旸的私臣。
既是私臣,鄧艾在糜旸面前當然沒有什么好避諱的。
在這漢統斷絕的時候,鄧艾身為漢臣,不先以悲憤為主,反而想著為糜旸謀劃借助此事取利。
這種行為嚴格論起來,當然可以算是對漢室不忠的表現。
但是糜旸在聽完鄧艾的話后,并沒有斥責他。
糜旸只是拿起書桉上的一封文書繼續批示起來,同時他澹澹地說道“此事緩緩再說,不能操之過急。”
在聽到糜旸的這句話后,鄧艾立馬會意。
他臉上流露一絲笑容,而后對著糜旸一拜,緩緩離開了大堂之中。
在鄧艾離開大堂中后,糜旸看著鄧艾離去的方向,他放下了手中的毛筆。
勸進,本質是一種政治投資。
一旦這種政治投資成功,那么給投資的人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
否則歷史上權臣要篡位時,為何會有那么多人冒著巨大的風險,率先進行勸進呢
相比于勸進所帶來的的風險,勸進成功后所帶來的的回報,亦足夠勸進的人一生受用。
但正如鄧艾所說,在漢統已經斷絕的現在勸進劉備,那基本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因為無論如何,劉備為了大局,為了穩定人心,是一定會重續漢統的。
這是赤裸裸的利益考量,亦是鄧艾為糜旸想好的一條進身之階。
但從鄧艾會突然向他建議此舉,可以看出曹丕代漢后的一系列壞影響開始顯現出來了。
在之前,或許世間的有識之士都知道,大漢早已經名存實亡。
但哪怕只有名義在,大漢的正統名義,亦能牽制著世間絕大數人心中的野心。
四百年的大義,不是短短幾十年戰亂就可以完全從人心中抹平的。
但是曹丕如今利用手中的強權,率先將人們心中那最后的一絲忌憚給扯掉。
這無疑是在告訴世人,縱使有著四百年大義,只要手中有著絕對的權力,亦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世人心中的最后一絲顧忌已經消失。
就算劉備后來在成都重立漢統,但曹丕所帶來的那種壞影響,已經開始彌漫在世人心間了。
曹丕此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歷史上司馬家當街殺天子造成的影響一樣壞。
若是三家之中任何一家,能快速擊敗另外兩家,重新一統天下,那么這種壞影響當然不會造成太大的后果。
但是這一點,是沒辦法做到的。
而只要天下保持著三家鼎立的態勢,那么這種人心崩壞就會越來越嚴重。
最后就會造就出許多唯利益者橫空出世,例如現今的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