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衛將孟達扶起來后,糜旸溫聲對著孟達言道“今夜我得到情報,夏侯尚領軍兩萬到達武當縣中。”
當糜旸的這句話傳至孟達耳中時,慌張的孟達這才有些安定下來。
糜旸不再繼續糾結方才的誅心之語,而是突然跟他講述這個情報。
難道糜旸今夜的意圖,是先對他進行試探敲打,而后讓他領軍出征
只是夏侯尚此次所帶的兵馬有兩萬之眾,比漢興三營加起來的總兵力還多一倍。
況且夏侯尚有城池作為依托,這場仗怎么打的贏
到了這時糜旸方才透露他今夜的真實目的言道“我欲戩除武當隱患,還望子度助我。”
見糜旸這么說,孟達臉上的驚疑之色愈濃。
糜旸總不能真是讓他領軍出征吧。
看到孟達臉上的驚疑之色,糜旸對著孟達言道“正如我方才所說,子度因大王處罰之舉,心懷怨言乃是常理,所以我需要子度做一件事。”
當糜旸此話一出之后,孟達的神色瞬間明朗。
原來糜旸方才說那番話,并不是試探他,只是在闡述一個常理。
在明白糜旸的真正意圖之后,孟達懸著的一顆心才終于放下。
原來糜旸今夜是要用他,不是要殺他。
孟達拱手問糜旸道“將軍要屬下做何事”
在孟達看來,只要不殺他,那讓他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向夏侯尚詐降”
糜旸的這句回答,令孟達的臉上浮現詫異之色。
原來糜旸是想利用自己的過往,來當那個誘惑夏侯尚的魚餌。
恢復鎮定的孟達,身為宿將的他馬上就開始思考起,糜旸這個計策的可能性。
方才自己的反應之所以會那么大,不就是因為糜旸說的那番話,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嗎
既然自己心懷怨言有可能性,那么同理夏侯尚對自己的投降獻誠之舉,亦會有一定可能相信。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孟達對著糜旸答道“將軍此舉雖有成功之理,但夏侯尚在北方頗有名聲,非無智之人,將軍此計策未必一定成功。”
這是來自一個老將的經驗之談,糜旸在聽完孟達的判斷后點點頭。
這個道理他又何嘗不知。
沒有計策有百分百的成功率,但若是不去實行,那么百分之一的成功率都沒有。
糜旸雖然想除去武當縣中的夏侯尚大軍,但是夏侯尚兵力在他之上,而且又有城池為依托,要想正面擊敗夏侯尚的大軍是不容易的。
再加上漢興郡還在恢復穩定的過程中,這才是糜旸目前的主線任務。
在不影響主線任務的情況下,去開展一定的支線任務,才是最穩妥的方法。
但是糜旸既然會想出這個計策,那自然有著一定的自信。
夏侯尚的用兵風格是善于把握時機,英勇善戰,既然如此,糜旸那就主動給他創造個時機。
糜旸從書桉上取出一封信箋令親衛交到孟達手中,而后他示意孟達展開看看。
孟達在取過信箋后,當即展開看了起來,只見信箋上寫道
“達以千載饒幸,與公相鄰,然因漢水分隔,敬恪未顯,唯有瞻望天北,聊表敬意。”
“達自投效劉備以來,精誠微薄,兢兢業業,然最終名位不保,部曲不存,鷹揚不揚,五內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