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懷焦渴仰望之心緒,然漢水阻隔,以何能表狐死首丘,達關中人士,人情戀本。
每獨矯首北顧,未嘗不寤寐勞嘆,展轉反側也。
今因隙穴之際,得陳宿昔之志,非神啟之,豈能致此不勝翹企,涉水托命。
謹遣親信鄧賢、李輔托叛奉箋。至于時事變故,我當列于別紙,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照遠民之趣,永令歸命者有所戴賴。”
當孟達看完糜旸給他的信箋后,他的臉上浮現驚訝之色。
這是糜旸以他的口吻,代他寫的一封給夏侯尚的書信。
在這封信中,糜旸用自己的口吻,初步表達了自己對夏侯尚的“仰慕”及自己寫這封信的大概原因。
整封信箋情真意切,有理有據,饒是孟達自己看了都有些動容。
最重要的是,按照糜旸在信件中所言,自己將會派遣自己的親信鄧賢與李輔,將這封信送給夏侯尚。
這點很大程度之上可以加重,這封信箋內容的可信程度。
但就是這一點,讓孟達有些猶豫。
令他詐降他愿意,令他寫出這封信亦無妨。
但是鄧賢乃是他的外甥,李輔乃是跟隨他多年的部將,這兩人可以算是他的臂膀。
讓這二人去冒險,孟達有些不舍。
糜旸看出了孟達的不舍,他起身來到孟達身前,對著孟達言道
“夏侯尚并非無智之人,一封信箋不足以讓夏侯尚相信。
但若是不派遣子度親信前往,那么夏侯尚更不會輕信。”
糜旸知道鄧賢與李輔與孟達的關系匪淺。
但據糜旸了解,歷史上正是這二人最后背叛了孟達,導致孟達為司馬懿所殺。
所以糜旸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在幫孟達。
聽完糜旸的話后,孟達的臉上流動著思索之色。
從歷史上孟達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孟達并不是重情重義之輩。
孟達為了利益,是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的。
孟達雖說對派出鄧賢與李輔二人送信有著不舍,但是糜旸乃是他的主將,主將命令一下,他本來也沒拒絕的余地。
他現在臉上有思索之色,更多是在表現給糜旸看,希望糜旸能給他一些承諾。
見孟達遲遲沒有應允,糜旸好似明白了孟達在擔心什么。
糜旸雖說可以利用權威強令孟達答應此事,但若想真正詐到夏侯尚,接下來孟達可是關鍵人物,所以他的主動性很是重要。
鷹揚校尉么,不看到誘惑怎么會釋放出利爪。
在明白孟達流露思索之色的意圖后,糜旸對著孟達承諾道“若子度能助我將夏侯尚誘來,憑此大功,子度封侯亦不是不可能。”
糜旸的話讓孟達的臉上浮現喜色,封侯,乃是他之前未被貶謫前都未得到的榮譽。
在糜旸的這個誘惑之下,孟達當即對著糜旸一拜
“將軍所令,達豈敢不從。”
見孟達終于允諾下此事,糜旸的臉上浮現笑容。
他扶起孟達言道“善。”
“此事只能你我二人知曉,不可告訴第三人真相。”
事關自己的封侯之望,對糜旸的要求孟達當然一口應允。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