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王令很快就抵達西城之中。
而為劉備充當使者宣達王令的人,是侍郎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
董允之父董和,字幼宰,董氏一族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因為這層淵源,所以天下大亂時,董和率領家族西遷。
在董和入蜀后,因為名聲他先后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為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
當時蜀地物產豐富,風氣盛行奢侈。
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
董和以自身的節儉行為,來為眾人做出表率。
他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于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縣里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于是鼓動劉璋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
但沒想到成都縣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璋只好讓董和留任兩年,再轉升為蜀郡太守。
董和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
而且董和善于與南中異族打交道,很得南中異族的愛戴。
后來劉備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
董和與諸葛亮一起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
正因為董和的關系,所以諸葛亮對董和之子董允亦另眼相看。
董允身為董和之子,出身名門之后,年輕時就有名聲在蜀中流傳。
時人經常將董允將另一位蜀中俊杰費祎作比較。
董允在不久前被劉備征召為侍郎,侍郎是一種侍從官,多承擔的是為君主傳達命令的職責。
糜旸見是董允前來傳達王令,他在擺出香案恭敬的接過劉備的王令之后,便將董允迎至別室,問起成都的近況來。
雖然董允的祖上是益州人士,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現在董氏一族已經算是地道的南郡士族。
所以若要將董允分門別派,那么董和與董允父子,算是荊州系的一員。
糜旸身份特殊,除了與蜀中士人不太對付外,因為諸葛亮的關系,他與荊州系的士人關系一直不錯。
更何況糜旸的嫂嫂,按照關系算是董和的族姐,所以糜旸與董和之間算半個親戚。
董允為人性格正直,是非分明,這樣性格的人,他對于品格優良的人是有著偏愛的。
糜旸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但他并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對于同輩亦或是長輩,一直很是謙遜。
更重要的是,董允曾多次從董和口中聽過,諸葛亮夸贊糜旸仁孝聰慧之語,對于諸葛亮的眼光董允是信任的。
所以盡管往日中董允與糜旸交情不深,但他對糜旸的感官不錯。
在糜旸問起董允成都城中的近況之后,董允亦知無不言,主要告知了糜旸兩件事。
一件事就是之前,糜旸擅自捉拿列侯申耽引起非議一事。
不過這件事在糜旸有著堅定盟友的情況下,雖然輿論上沸沸揚揚,但實際上對糜旸并沒有造成太壞的影響。
當時董允亦是為糜旸辯解的一員。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成都城中的群臣勸進一事。
在董允的敘說中,糜旸大致了解了那日在廣德殿中發生的事。
而這一切都不出糜旸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