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糜旸在成都城中亦有著很多消息渠道,但是兼聽則明,從不同人口中了解成都城中的近況,有利于糜旸分析局勢。
現在
的糜旸雖然如之前在公安一般,乃是一地的主將。
但是當初公安被十萬吳軍團團圍困,像是孤懸海外的一個島嶼。
漢興郡與公安不同,漢興郡的鄰側、后方俱是己方陣營所在地,交通順暢。
而糜旸現在亦正式進入世人的眼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時刻了解成都朝中大事就是很重要的事。
在古代,政治大于一切。
在回答糜旸的詢問之后,董允已經有離去之意。
糜旸見天色不早本有意留下董允,但董允雖對糜旸感官不錯,還是以公事為重的人。
劉備拒絕群臣勸進的那句話,早已經傳遍成都城中。
而關于糜旸是否收到,劉備讓他認真探查劉協安危一事,成都中的各位大臣亦十分關注。
在這樣的情況下,董允想著早日回成都回稟此事。
糜旸知道董允著急離去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他也沒有多加挽留。
糜旸親自將董允送到船上,在船艙內,糜旸取出一封懷中的上書,讓董允轉交給劉備。
并特地言明這封是密奏。
密奏不是后世某些朝代的獨創,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
而之所以被稱為密奏,乃是這些奏表大多不發往尚書臺,而是通過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給君主。
其中一個特殊渠道便是交給君主身旁的侍郎,讓他們轉呈。
本來糜旸想的是將這封密奏發往成都,讓他的伯父糜竺轉交給劉備。
但現在董允到來,董允的品德還是信得過的。
凡臣下有密奏上陳君主,無一不是要緊的事,所以董允很認真的收下糜旸給他的上書。
隨后在糜旸的禮送下,載著董允的船只緩緩離開了西城。
在船只漸漸遠離西城的同時,董允走出船艙。
他看著城頭上那早已風干的上百顆頭顱,及西城外忙碌的一眾修建房屋的民眾士卒,他的眼中浮現若有所思之色。
希望下次來西城時,他能看到不一樣的風貌。
在董允離去之后,糜旸回到了西城之中。
從方才董允的敘說中,他大概了解了如今成都中的勸進態勢。
在自己的上書中,他不僅言明曹丕篡漢的事實,他還點出北方正在流傳著劉協被害的消息。
其實在呂一開始寫給他的奏報中,并沒有體現這一點,這一點是糜旸自己加上的。
糜旸這么做的目的,在于他要促進劉備提早稱帝。
糜旸是穿越者,他了解歷史上劉備稱帝的過程。
在歷史上曹丕于今年十月篡漢自立后,劉備于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稱帝。
蜀中與外界的交流在諸葛亮主政益州后,已經改善許多。
曹丕篡漢稱帝的確切消息,最多不過一個月就會傳到劉備耳中,但是他為何要將近半年之后才稱帝呢
因為在那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劉備可能一直在派人探查一個流言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