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漢第二百三十九章曹魏國力長安異動
糜旸將城外大軍的指揮權交予張南,而他自己則在馮習完全控制武當城之后,領著親軍進入了武當城中。
雖然為了控制武當城,一部分漢軍開始入駐武當城中。
但是糜旸并沒有讓全部的漢軍都進入武當城,他在城北依然留下萬余大軍在外拱衛著武當城。
在有足夠兵力的時候,城外留下一支大軍與城池互為犄角是有必要的。
當糜旸領著親軍入城之后,他問延平的第一件事便是“城中糧倉何在”
在糜旸的詢問之下,延平立馬就帶著糜旸來到了位于武當城東的糧倉之處。
重要的城市中,基本上都會有著糧倉的存在。
古代儲糧之所,有廩、囷、京及窖、竇等。
雖然名稱不一樣,但用途都一樣,都是用來存放糧食的地方。
其中,廩、囷、京為地上建筑,窖、竇位于地下。
武當縣位置緊要,乃是拱衛南陽郡的西大門。
因為武當縣在軍事上的戰略意義,所以雖然武當城的規模并不大,但是在這里卻建有四座糧倉。
目前是延康元年九月,正是漸漸進入秋收的月份。
早在八月時曹仁針對漢興郡的軍事行動就已經開始,所以按道理來說,目前糧倉中應該并無多少存糧才是。
但是這種情況,只屬于南方的諸侯劉備與孫權,北方的曹魏勢力卻沒有這種限制。
劉備與孫權合起來的地盤雖然很大,但他們的地盤大多都集中在長江的南方,所以他們地盤中的農作物大多以水稻或者小麥為主。
而對于曹魏來說,作為華夏文明起源的黃河流域,就在他的勢力范圍中。
在黃河流域周圍,是非常有利于種植粟米的。
粟米,就是后世的小米。
古人常有五谷一說,五谷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而五谷中的稷指的便是粟米。
隨著華夏歷史的不斷變遷,作為中國人主要食用的農作物亦隨著時代而在不斷改變著。
但是在兩漢時期,北方華夏子民作為主食的農作物便是粟米。
粟米之所以能成為北方華夏民族的主食,有著方方面面的原因。
粟米耐旱耐貧,產量穩定,是水稻發展起來以前,古代中唯一呈現盈余狀態的谷類作物。
論衡率性篇中記載“西門豹灌以漳水,則粟畝收一鍾”。
粟米畝產十石,折合成現在的計量單位,一畝產粟205市斤。
到了漢代,前漢紀文帝二年中記載“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折合成現在單位為畝產281市斤,這還是比較差的情況下。
超高產量保證了粟米,在唐宋以前的社會糧食結構中占據著頂梁柱的地位。
與同時期的稻米與小麥的畝產量相比,粟米的產量是稻米與小麥的數倍以上。
另外粟米具有保存時間長的特點。
粟米的保質期長達9年,而稻米的保質期最多只有5年,可見粟米天生就是當軍糧的料。
史料記載隋朝亡國20后,長安府庫中的積粟仍然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