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為大司馬一職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讓孫權成為今漢第一任大司馬的。
旁的不說,要是被關羽知道孫權成為大司馬,他肯定第一個表示不服。
在楊洪建言過后,諸葛亮馬上出拜言道“孫權本為外戚,若又加封大司馬一職,將來名義上誰人可制”
諸葛亮這句話一針見血,直接就讓孫權的大司馬變成不可能。
孫權之妹孫夫人雖然已經逝世,但她畢竟原來曾經是劉備的正妻。
按兩漢傳統,判斷是否是外戚的主要標準便是,家族中是否有女子當過天子的正妻。
縱算這位天子的正妻已然死亡或者沒有留下子嗣成為新任天子,但女子所在家族的外戚身份并不會改變。
例如東漢大將軍梁冀,或如現在的東海糜氏。
雖然糜夫人已然不在,但是在眾臣的心目中,東海糜氏依然是實打實的外戚家族。
外戚這層身份,本來就在兩漢的政治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若讓孫權以外戚的身份再進封大司馬,正如諸葛亮所言,劉備在世還好,若是將來劉備不在了,那么孫權在名義上便是第一輔政大臣。
再加上他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到時候剛剛建立的大漢可能會引發一場巨大的內亂。
現在劉備不再是漢中王了,若是以前劉備以漢中王的身份上表孫權為大司馬倒沒什么。
反正上表的正統性本來就有待商榷。
但現在劉備是今漢的開國之君,他每下達的每一道詔令都在今漢中有著神圣性。
所以防患于未然,諸葛亮是不會贊同狼子野心的孫權,成為今漢的第一任大司馬的。
在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后,劉備點點頭,他開口說道“丞相言之有理。”
劉備的這句話,等于否決了楊洪的提議。
在否決楊洪的提議之后,劉備看向諸葛亮,他問諸葛亮道“丞相有何建議。”
諸葛亮在為劉備總理政務之前,他本來的身份便是劉備的首席謀臣。
只是后來隨著劉備勢力的逐漸擴大,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謀臣加入劉備的勢力中,所以諸葛亮的職責才漸漸往大管家的方向轉變。
但這并不代表諸葛亮只會處理政務,他幾乎是無所不通。
面對劉備的詢問,諸葛亮對著劉備一拜而后自信地言道
“漢有兩祖,至今歷朝四百余年,大漢名號早已名震寰宇,威震海內。
今陛下西南踐祚,上合天地,下應民心,此百廢待興之時也。
孫權為人有雄才,又割據江東,公安一戰雖令其元氣大傷,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孫權故乃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人臣之屬。
今陛下若欲要封賞孫權,可進其將軍號為太尉,太尉者三公之首,足以彰其地位。
而于爵祿一項,不可封其為公王。夫公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
彼若為侯,江南士民與其未有君臣之義也。陛下若為封賞而過分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
因此陛下可彷照高祖舊例,封孫權為九江侯,享數萬戶食邑,如此足矣”
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后,劉備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諸葛亮的兩個建議都完美解決了他的疑慮。
在兩漢的政治傳統中,有一點很重要的標準,那便是要有故事可依。
這個是什么意思呢
那便是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做事,都要從歷史上找到事例,來為他所做的事做理論依據。
三公之位雖然很是尊崇,若單單以孫權個人在士林中的名望來說,肯定是夠不上三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