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民夫還都會跟隨著大軍出發,平時還會住在軍營中。
否則的話,中國歷史上出動數萬戰兵的戰例數不勝數。
如果占據戰兵數量數倍以上的民夫,日常住在軍營中的話,那么一旦敵軍來個夜襲引發營嘯。
完全就是老百姓的民夫數量比戰兵多上那么多,面對這種情況,他們肯定是會慌亂至極的。
到時候甚至都不用敵軍攻入大營中,整個軍營就會崩盤了。
再蠢的大將也知道營嘯的可怕性,所以很少是會這么做的。
而且民夫承擔的主要是運輸糧草的責任。
糧草對一支大軍來說,永遠只會少不會多。
所以民夫一旦將糧草運輸到大營中后,便會由軍營中的輔兵負責交接,而民夫則大多是原路返回繼續運輸糧草。
因為民夫也是要消耗糧草的,所以從經濟方面考慮,肯定讓民夫處在不停運輸糧草的過程中才最劃算。
民夫的數量比例,對于一支大軍來說,不是簡單的按倍數計算,而是要考慮很多因素。
例如大軍的駐扎地離己方的糧倉近不近,例如路上交通是否便利等等。
就像江東,因為有著長江存在,所以只要糧草足夠,他就能動不動十萬大軍出征。
而輔兵與民夫的差別就是,輔兵是有一定作戰能力的,甚至平時在軍營中也會參與一定的軍事訓練。
雖然民夫的數量不一定,但是大軍中輔兵的數量有著明確的記載。
曹操注孫子兵法“車駕駟馬,卒十騎一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
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
從這個記載可知,漢魏之間曹操的麾下兵馬,騎兵部隊的后勤兵大約占全軍二分之一,步兵部隊后勤兵也占全軍三成左右。
而且從曹操的記載可知,平常在大軍出征的時候,輔兵是押運輜重車跟隨大軍出征的。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大軍明明糧道被斷,卻不會馬上崩潰,還能堅守一些時日的原因。
目前曹丕所帶來的八萬大軍,實際戰兵人數只有五萬多,剩下的全都是輔兵。
而因為洛陽距離南陽郡并不遠,并且兩個地方都是處在中原腹地,交通條件并不差,所以動用的民夫數量并沒有很多。
就如之前曹仁的五萬大軍,哪怕有著漢水的存在,曹仁出征的時候省去了攜帶大量民夫,但在他的五萬大軍中戰卒亦不過三萬。
剩下的兩萬多都是輔兵。
正因為當時曹仁所帶的五萬大軍不都是正卒,所以在烈火的侵襲下,心態才會崩的快。
從對敵我雙方的兵力推測之下,曹丕心中對糜旸的忌憚減輕了一些。
他的兵力優勢很明顯嘛。
隨著時間的過去,曹丕也得知了越來越多關于西城一戰的情況。
當時曹仁的近五萬大軍是在中伏之下,遭受兵力并沒有差他太多的漢軍包圍,才導致全軍覆沒的下場。
現在隨著漢中有危險,加上糜旸還有可能留鎮部分大軍駐守西城,所以目前武當城中的漢軍的正卒兵力是他的一半不到。
若是他不中計,魏軍的優勢還是很大的。
只是曹丕年少時就跟隨曹操征戰過,所以他知道若是野戰的話,他是占據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