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指揮如此精銳的漢軍的將領,地位肯定不會低了。
自襄樊一戰以來,大魏上下太需要一場對漢軍的勝利了。
雖然不知道被漢軍軍陣所保護起來的漢將是誰,但出于基本的判斷,若能將他擒拿下,那自然是大功一件。
諸軍皆敗而己軍卻取得首功,這種誘惑沒有一位將領能夠抵擋住。
更何況他們還有著近兩萬鐵騎
方才損失大,只是漢軍采取一些特殊技巧而已,若是正面沖殺,他們最后肯定還是勝利的一方。
隨著所有騎軍將領都抱著同一個心理,越來越多的魏軍鐵騎開始不斷朝著這處匯聚而來。
但是就在這時,戰車上的漢軍在傅肜與廖化兩員悍將的指揮下,開始取出一種形狀怪異的特殊武器。
這種武器有點像長槍或者長矛,但它的長度更長。
這便是一種特殊的武器槊。
槊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先秦說,有漢代說,但無論是哪種觀點,他們都認為槊真正興起的時期乃是魏晉之后。
目前槊不是軍中的主流制式武器。
當世有許多士卒都不認識這種形狀獨特的武器。
上千漢軍手中的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
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頭上裝滿鐵釘。
所以當漢軍取出槊當武器時,引得即將到達卻月陣陣前的魏軍騎軍有些奇怪。
那敵軍手中長相奇怪的武器,竟然比他們手中的長槍的長度還長。
但是還未等魏軍騎軍奇怪多久,在傅肜與廖化的指揮下,東西兩面的漢軍舉起手中的槊,朝著前方的魏軍騎軍刺去。
因為魏軍鐵騎是帶著巨大的沖擊力沖到卻月陣前的,所以漢軍根本不需要廢多大力氣去刺他們,他們就呼嘯地徑直地朝著槊尖沖去。
魏軍騎軍的沖擊力有多強大,他們受到的傷害就有多深。
許多魏軍騎軍在猝不及防之下,紛紛被漢軍手中的槊刺下馬匹。
而當魏軍騎軍想用手中的長槍反擊時,他們才悲催的發現因為槊的長度比長槍更長。
所以在他們想揮舞長槍反擊之時,往往會先被漢軍手中的槊給刺落馬下。
甚至更絕的是,在大量魏軍騎軍到來前,傅肜讓數百士卒將長槊駕在車的欄桿上。
鋒利無比的槊尖直指快速沖鋒而來的魏軍鐵騎,而當槊尖即將接觸敵身之時,傅肜馬上下令漢軍用大錘錘擊槊的末端加強沖擊力。
在這種情況下,一根槊便能輕易洞穿至少四五名魏軍騎兵,就像后世的“羊肉串”一般。
而當數百支槊再次收割走上千魏軍騎軍生命的時候,魏軍的士氣遭受了極大的打擊。
在最前方的魏軍騎軍的眼中,他們的同袍被齊齊串在一根“長槍”上,如此懾人的一幕令許多魏軍騎軍不寒而栗。
但是因為魏軍騎軍人數眾多,所以在付出不少人的傷亡之后,還是有許多魏軍騎軍越過槊的距離,來到了漢軍身前。
對于這些沖到近前的魏軍騎軍,傅肜馬上下令讓漢軍士卒抽出長刀近戰應敵。
當魏軍與漢軍短兵相接時,一陣無比勐烈的喊殺聲開始在河岸上響起。
這陣勐烈的喊殺聲,乃是由兩千多漢軍口中發出。
而隨著這陣激烈的喊殺聲響起之后,數千漢軍背后的戰鼓聲越來越密集。
那密集的戰鼓聲,正在不斷提升著漢軍的士氣。
在短兵交接之時,盡管魏軍騎軍仗著人數的優勢不斷地圍上來。
但是因為卻月陣是弧形迎擊面小,這讓位于卻月陣中的漢軍面臨的魏軍人數就不會太多。
而對于魏軍一方來說,他們越不斷沖擊著弧形的卻月陣時,他們受到的殺傷力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