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外戚本然就在政治體制中占據著超然的地位。
現在可是封建社會。
而雖然劉備起于微末,他的身邊并沒有多少宗親助陣。
但是在劉備身邊卻有一股不是宗親猶如宗親的政治力量,那便是以關羽為首的元從派。
在這樣的情況下,元從派的二代勢必會如曹魏的宗親二代般,陸續受到劉備的重用。
權力大的例如自己、關平、糜威,權力稍小一些的如張包、關興、趙統等。
畢竟目前跟隨劉備的元從一代平均年齡都在六十左右,這種年紀在當世已然算高齡。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有政治智慧的劉備,肯定是會開始大力提拔元從二代的。
因為相比于荊州、益州、東州三種派系,元從派才是與劉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鐵桿嫡系,更是季漢這個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
所以元從二代開始掌權,已然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中的趨勢。
關羽的政治智慧并不低,這種趨勢他當然看的很明白。
而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及看到曹魏二代的表現,“松柏之下,其草難殖”的擔憂出現在關羽的心中很是正常。
說白了關羽就是擔憂等他這一代人陸續去世后,接替他們的二代會如夏侯霸與曹泰一般,被敵人有機可乘,從而讓季漢讓陷入危機中。
守業更比創業難,更何況因為曹魏與孫吳的存在,季漢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還會處于創業的階段中。
再加上曹魏的底子比季漢厚太多了,曹魏的二代可以浪,但季漢并沒有浪的資本。
很可能一場大敗,就會讓季漢的國力遭受重創,從此一蹶不振。
在關羽說出他心中的擔憂后,他給了一些時間讓糜旸消化他的話。
而關羽同時在看著糜旸的神色。
既然心中有所擔憂,那么關羽就要去尋找解決心中擔憂的辦法。
元從二代開始掌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元從二代們的才能肯定也是參差不齊的。
為了讓這個矛盾的問題得到解決的辦法,關羽想出了一個辦法。
那便是為元從二代尋找一個領頭羊。
元從一代的才能也是參差不齊的,但是最終元從一代能創下如今這偌大的基業,便是因為有著劉備這樣的領路者。
而元從二代中的領頭羊,從名義上來說本來最好的選擇是劉禪,但劉禪年紀太小,再加上他的才能
關羽從未到過益州,但是劉禪的表現,劉備時常寫信向他吐槽過。
所以關羽最后將目標放在了糜旸的身上。
論對劉備的忠誠,論自身的才能,糜旸都是很好的一個選擇。
而且糜旸還是大漢的外戚,所以將來有些事由他來主導,也更符合世間的輿情人心。
所以關羽才特地將糜旸召來身邊,想著借著這難得的機會多教導他。
只要領頭羊的素質得到保障,那么跟在他后方的群羊,便可以大大降低陷入迷途的風險。
當然以上這一切都是關羽的個人想法,能不能讓糜旸真正成為元從二代的領頭羊,除了糜旸自身是否爭氣外,最重要的是得到劉備的同意。
但是關羽是當為則為的性格。
盡管現在劉備還未同意他的這種想法,但他可以先教導糜旸以備不時之需。
關羽沒有將話說的太明白,只是關羽話中的深意,糜旸又不笨當然懂。
所以在消化完關羽的話后,糜旸的眼神中已然出現淚水。
關羽雖沒有一句提及他現在的身體狀況,但是他跟糜旸所說的每一句話,其實都在暗示他的身體狀況。
那就是定然算不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