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劉備的作戰風格是偏向于統籌全局那一類型的,他比較吃輔助。
關羽的作戰風格,便是穩扎穩打的那一類型。
至于張飛的作戰風格,那便是剛勐二字可以形容。
在張飛這數十年來立下的戰功中,大多數戰功他都是通過與敵軍硬碰硬得來的,哪怕是攻城戰時亦是如此。
而作為張飛目前最高光的一場戰役“宕渠之戰”中,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這種作戰風格。
在率軍與曹魏大將張郃相拒數十日后,張飛實在忍不住了。
他親自挑選精兵一萬余人輕裝簡行,從其他山道主動進攻宕渠的張郃。
而曹魏大將張郃主動率兵迎擊,結果卻被張飛打得大敗,張郃為了逃命,只得放棄戰馬攀山而逃,率領部下十余人逃到南鄭。
雖然從史書中記載可知,張郃是因為山道狹窄,前后軍不得救應才被張飛打的大敗,但這個記載很可能是假的。
因為張郃可是以善用地形,機變靈巧的作戰風格在北方享譽盛名的。
這樣的名將在出兵前,會不探查下大軍所處的地形嗎
那時又沒有一個司馬老賊逼著他出兵。
況且防守方是他,最為熟知當地地形且占據地利的應該是他才是。
所以真正的情況下應該是,防守宕渠的張郃見張飛只率一萬大軍前來覺得有機可趁,或者是張飛通過什么手段,將張郃所部主動引出來了。
結果在那場山地戰中,張郃雖有著人數優勢,卻因為張飛本人的驍勇被打的大敗,最后成為“爬山將軍”。
在當世被眾多名將公認的萬人敵有且只有兩位,一位是關羽,另一位便是張飛。
關羽是因為陣斬顏良的事跡,而張飛被稱為萬人敵,就是因為他的作戰風格。
“侵略如火,迅疾如風。”
作為張飛的兄長及君主,劉備當然對張飛的這種作戰風格很是清楚。
所以他特意將張飛調來,除去一些私人感情的原因外。
更多的原因也是因為張飛本人的作戰風格,很適合來日的大戰。
張飛手握韁繩驅使胯下的戰馬,朝著劉備與關羽的所在疾馳而去。
在胯下戰馬的急速奔馳下,冬日中的冷風快速劃過張飛臉龐。
但是這并沒有讓張飛感受到寒冷,相反的張飛還是很享受現在的感覺。
因為這感覺對他來說久違了。
樊城的冬日寒風,又豈能與涿郡的相比呢
在涿郡時家中薄有資產的少年張飛,就喜歡駕駛著胯下駿馬在城外四處游玩,無論春夏秋冬。
可是這種事自從在他跟隨劉備后,他便很少做了。
而在他領兵鎮守閬中后,莫說蜀中是否有好馬,就說閬中那都是崇山峻嶺的地勢,也無法讓張飛可以盡情躍馬揚鞭。
在閬中的數年時間,張飛幾乎都快忘了上一次躍馬揚鞭是什么時候了。
現在在這樊城之外,張飛終于找回了一次往日的感覺。
在胯下戰馬的急速奔馳之下,張飛很快就見到前方出現了一座離地數丈高的山丘。
在那山丘之下正守衛著許多漢軍士卒,而從張飛的目光看過去,在那山丘之上有兩人正在商議著事情。
雖然那兩人都是背對著張飛,但是那兩人的背影張飛再是熟悉不過。
當遠遠看見那兩人的身影之后,張飛臉上浮現喜色,他下意識地開始揮動馬鞭讓胯下的馬兒繼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