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跟隨張遼遠征的大多都是宿將,張飛這明擺著就是激將法,眾人不會不知道。
但在古代激將法往往能成功,一個是古人愛臉面,另一個便是激將的人,都會適當放出些許破綻出來引誘敵人。
在大帳中的魏軍諸將看來,縱算張飛是在用激將法誘敵又如何,畢竟他目前所率領的只有五千漢軍,而己方的兵力是他的數倍。
再加上偃城周圍并無密林可以隱藏大軍,所以有些魏將才會如此義憤填膺的請戰。
只是在聽到部分大將的請戰之后,雖然張遼的內心中也很憤怒,但是他還是克制住自己的情緒。
若說他這時只是一員將率,那他的請戰情緒只會更高漲。
但現在他是一名統帥,他的一切決策攸關著麾下三萬大軍的生死,所以他就不能沖動。
更何況還有著張郃與徐晃的例子擺在那里,血淋淋的例子這更讓張遼心中多了一層清醒。
誠然張遼的過往戰例大多是奮勇當先,才能屢立奇功。
但世人只見到張遼在大戰中的悍不畏死,卻忽略了他每次在悍不畏死之前,都會經過精密的謀劃。
只有在張遼覺得有可乘之機時,他這只老虎才會毫不猶豫的亮出他的獠牙。
所以面對著諸將的請戰,張遼卻選擇斥退諸將。
甚至為了眼不見心不煩,他連出營見張飛的心情都沒有。
在張遼選擇對張飛的罵陣視而不見后,護軍杜襲亦對他的這種做法公開表示支持。
因為杜襲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曹丕,再加上張遼的威望很深重,所以請戰的魏軍諸將就漸漸息了請戰之心。
一眾魏將在有意的克制之下,都對營外傳來的陣陣辱罵聲,當做聽不到一般。
他們在張遼的主持下又開始進行議事。
大軍剛剛到達,還有許多要事需要商議。
只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魏軍大營外的張飛,見他身后的三千兒郎辱罵許久,眼前的魏軍大營還像一個烏龜殼一般不打開。
他提著手中的長槍,駕著胯下的戰馬在魏軍大營前徘回了兩圈,歪著一顆豹頭不知在想著什么。
但就在不久后,一向有急智的張飛就又想出一個妙招。
類似的妙招,他曾經對張郃用過。
當初他率領一萬大軍奇襲宕渠,一開始守衛宕渠的張郃也是不敢大意。
但在他用出這個妙招后,再穩重的張郃也氣到暴跳如雷出來主動攻擊他。
計不怕老,懂得靈活運用即可。
因為張飛心中已然有新的計策產生,所以他便令身后的五千漢軍兒郎先暫時停止辱罵,隨后他命人回轉大營去尋找幾位伶優前來。
伶優便是古代的戲子。
因為古代的娛樂活動十分貴乏,所以許多達官貴人身邊就有養著伶優用來排憂解乏。
甚至在一般的鼓吹儀仗隊中,便有著兼職伶優的人存在。
前幾日劉備在離開大營時,劉備聽從關羽的建議,將一切能證明他身份的東西都留在了漢軍大營中。
劉備是天子,他身邊是跟著一支鼓吹隊伍的,現在那支鼓吹隊伍正在漢軍大營中。
而在張飛等著伶優到來的時間內,大帳中的魏將聽到了營外的辱罵聲已然停止。
這一幕讓大帳中諸人心中都長出了一口氣。
盡管他們派人探查到張飛還未率軍離去,但是只要張飛不再令漢軍進行辱罵,那這也能讓他們的心神穩定不少。
有這種感覺的不僅僅是魏軍諸將,甚至張遼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