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樊偃會戰是一場正經意義上的野外決戰。
而在正統的的野戰中,沒有太多花里胡哨的陰謀詭計,若有上佳的計略,往往在戰前就會釋放完畢。
當兩軍開始交戰的那一刻,雙方真正開始較量的是將領之間的指揮藝術,是士卒之間的精銳程度。
只有樸實無華的你來我往。
雙方的長槍兵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不斷地朝著對面的敵人突刺。
當鋒利的槍尖刺入敵人的身體中,除了會發出噗嗤聲之外,在槍尖拔出之時,還往往會帶著一抹血花。
前方越來越多的雙方士卒開始倒下,而后后方的士卒開始在將官的催促下,不斷踩著同袍的尸體上前。
許多士卒在倒地時還未身死。
但他們的同袍卻沒有想著扶起他們,而是果斷的踩過他們流淌著鮮血的身體,繼續朝著前方前進。
而這一幕,不僅僅發生在漢軍軍陣之中,魏軍軍陣中同樣亦是如此。
這一幕很殘忍,但這一幕卻很真實。
這便是古代戰爭的真正形式。
血腥。
當古代的大型野戰一旦展開,沒有點到即止,有的只是既分勝負,亦決生死。
而這種勝負,往往是以數萬將士的累累白骨堆積而成的。
隨著雙方大軍軍陣的不斷接近,大片大片的血霧開始飄灑在兩軍身前。
血霧之多,在寒風的吹拂下,甚至迷亂了雙方士卒的眼睛。
眾多的血霧隨風飄灑在兩軍之間,最后再落到雙方的士卒身上,直將兩軍前沿士卒身上的甲胃都染成赤紅色。
只是雖然兩軍剛一交戰,雙方就出現了不小的死傷,但是雙方士卒的眼中這時都沒有著退意。
因為他們都是目前華夏中最精銳的士卒。
盡管隨著劉備與曹丕相繼建立朝代,這兩支大軍有了漢軍魏軍之分,但是在不久前,他們都是漢軍
而曹魏之所以國力最為強盛,無非是因為東漢的遺產大多被曹魏繼承了而已。
或許漢世祖劉秀建立的東漢,與西漢相比不是那么繁榮昌盛。
但這僅僅是與西漢相比而已。
將東漢單獨放在華夏歷史上的長河中,他這個朝代所展現出來的武威,都不容忽視。
“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句話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
后世在各大論壇上,經常流傳著一條被奉為鐵律的“真理”“古代大軍戰損比超過百分之十,往往就會大潰敗。”
只是這條“真理”卻太過絕對,而且禁不起推敲。
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并不乏有戰損比遠遠超過百分之十,卻依然作戰最后取得勝利的戰例。
真正的精銳之師,所能承受的戰損率肯定是高于這個的。
而且或許傷亡是引起大軍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決定因素。
影響大軍潰敗的重要因素有很多,例如指揮官的個人能力與魅力,大軍的精銳程度,戰場的天氣等等。
所以盡管目前雙方都有著不少士卒倒下,但是雙方的戰意依然高昂。
而隨著雙方軍陣的進一步接近,長槍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戰場。
于是幾乎是同一時間,漢魏雙方的大軍都舍棄手中的長槍,他們紛紛拔出腰間的環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