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旸這處戰場雖然不如張飛那處戰場人數多,但是短兵相接是兩軍交戰時最殘忍的一幕。
越來越多的漢軍倒在糜旸的眼前,因為人數的劣勢,倒下的漢軍身上都帶著好幾處來自不同方向的傷口。
每名漢軍的幾處傷口中,都在噗噗的不斷流出著血液,那些血液順著地勢慢慢匯聚在一起,流淌到糜旸的腳下。
而每名倒下的漢軍很多甚至一開始都還有著一些意識,他們在臨死前并沒有將目光看向殺死他們的敵人。
他們而是將目光,望向身后被同袍團團守護的糜旸。
那是他們心目中真正的主人。
他們的眼神中帶著臨死前的卑微祈求。
他們在祈求什么
無非是在祈求糜旸不要食言他所許下的獎賞。
正所謂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在當初糜旸定下嚴厲的七斬令之后,他還定下很多豐厚的獎賞條例,例如一日三餐便可以看做其中一條。
目前戰場中的數千漢軍在為糜旸奮力拼殺,原因有七斬令的震懾,也有糜旸的個人威望,更加有那些豐厚的條例影響。
人活的時候,會怕七斬令,會因糜旸的個人威望而折服。
但知道自己在必死的時候,他們最關心的無非就是糜旸當初定下的獎賞能否實現。
他們會死,但是他們的家庭還在。
當初在西城時,糜旸為加強他麾下大軍對他的忠心,便為他麾下大軍都尋找婦人成親。
而在糜旸率領他的嫡系一萬大軍出征前,很多軍士的妻子都已經有了身孕。
他們向糜旸祈求的就是,糜旸能將他許下的獎賞給予他的家人。
或許糜旸沒有注意到每個漢軍眼中的祈求眼神,但是糜旸總會在眼角的余光閃過之時,發現這一點。
一人兩人有這種目光糜旸或許還不會在意,但他看到眾多漢軍在倒下之后,都隱約朝他投來類似的目光,糜旸又豈會不懂呢
而很多倒下的漢軍還未等來糜旸的回應,便因傷重而死,或者更多的是被雙方的士卒踩踏致死。
這一幕令糜旸的內心不是滋味。
慈不掌兵,不代表掌兵者都是冷血動物。
在當世很多人的眼中,這些漢軍的生命是卑賤的,是不值一提的。
但往往是這些看似“卑賤”的生命,有時卻會為了他們本該獲得的待遇,而毫不猶豫的付出他們的生命。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但最悲哀的是,目前在這個時代中只有糜旸能體會到這種悲哀。
在意識到這一點后,糜旸便開始大喊道“今日戰者,恩養家人,妻子授田”
為了讓那些臨死的漢家兒郎死而無憾,也為了讓還在浴血戰斗的漢家兒郎無后顧之憂,糜旸許出了他的諾言。
真正的軍賞條例是很復雜的,并不適合在戰場上喊出,唯有這簡簡單單的十二個字,才能直擊漢軍的內心。
而在亂世中,獎賞錢財還不如授予屬于個人的田畝。
特別是對這些出身農家的漢軍來說,田地的誘惑力大于一切。
在糜旸喊出這句口號被他身旁的漢軍所聽到后,他們的眼神中閃過火熱之色,他們不由自主的都喊起了糜旸對他們的保證。
以糜旸往日的信譽,他們絲毫不擔心糜旸會騙人。
而當越來越多的漢軍聽到這句話后,亦紛紛地開始大喊著糜旸的這句話。
很快的這句話便傳遍了戰場中的所有漢軍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