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糜旸的這個許諾后,許多本就瀕死的漢軍了無遺憾的死去,而正在戰斗的漢軍士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士氣得到極大的提升后,漢軍前仆后繼的朝著眼前的敵人撲殺而去,一位又一位。
漢軍突然發動勐烈的攻勢,竟讓孫禮所指揮的魏軍的前方陣勢都有些騷動,但是這卻并沒有讓孫禮有所擔心。
因為他也聽到了漢軍齊聲呼喊的那句話。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不錯,但是這一招不正是己方處于劣勢時才會采取的策略嗎
既然如此,該擔心的是對面的糜旸而已。
誠然自兩軍交戰以來,糜旸所做的每個舉措都很堪稱上佳。
但可惜的是,他表現再如何完美,他差就差在他只有一萬大軍。
而接下來戰場中發生的一幕,更讓孫禮的的臉上流露出莫大的喜色。
原來糜旸在極大的提升己方的士氣后,他下令丁封再率兩千漢軍前去支援丁奉。
這一舉動在一開始得到了鄧艾的堅決反對。
鄧艾反對的理由很簡單,那便是目前六千漢軍對陣一萬魏軍已然很是吃力。
目前雙方僵持的局面,完全是靠糜旸的個人威望及嚴明的獎賞維持得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再貿然分出兩千漢軍去丁奉那方,那么糜旸身處的這處戰場很可能會陷入危機中的。
鄧艾說的很有道理,但是糜旸卻知道丁奉那處戰場,目前已然被敵軍當做突破口。
五千魏軍加兩千輕騎軍,丁奉目前面臨的壓力可見有多大。
若他得不到增援,拖住那兩千魏軍輕騎軍的話。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丁奉力有不逮被敵軍突破陣型,那么他定然也難逃覆滅的下場。
在這種情況下,再次分兵乃是定然之舉。
鄧艾的反對并沒有讓糜旸有所動搖,其實糜旸還知道鄧艾阻止他分兵的另一層原因是什么。
那便是一旦大軍真的崩潰了,只要糜旸所處的這處有著優勢兵力。
那么他在士卒的掩護下,逃出戰場的概率無疑會大大增加。
糜旸分兵是為了拖延大軍的潰敗速度,而鄧艾反對分兵,則完全是糜旸的個人安危考慮。
只是糜旸知道,他目前在這場襄樊會戰中,要發揮的最大作用便是牢牢拖住身前的兩萬魏軍。
既然明白關羽對他的期望,關羽給他的任務,糜旸便會毫不猶豫的去做,這是他對關羽的信任。
猶如當年關羽信任他一般。
以身為餌,無悔為之。
在懷抱著這種想法之下,糜旸果決的再次分出兩千漢軍前往丁奉所在。
而在糜旸這處的漢軍減少三分之一的兵力后,這處漢軍的壓力瞬間加大了不少。
如狼似虎的魏軍,好幾次都要突破漢軍的前陣。
看著搖搖欲墜的前陣,糜旸扔掉沾滿血跡的長槍,抽出腰間的環首刀。
在剛才的對陣中,糜旸一直手持長槍,在漢軍的守衛下擊殺著魏軍。
只是現在的局勢,親衛統領丁封都已經派出去,他這個大軍主將也無法再站在身后了。
糜旸在抽出腰間的長刀后,看著一旁的鄧艾,堅定地說道
“今日討賊,事勢已成,生死須決,在后欲何所望士載可愿與我一同為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