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望樊城,臣便獻之。
當年糜主簿為他守住公安,守住荊州,今日糜主簿為他拿下樊城,去除心中的一根刺。
這種不忘初心,有始有終的做法令關羽很是受用。
心情大好之下,關羽當即下令身后的近萬漢軍加速前進。
他要早一點進入樊城之中,他要早一點見到他屬意的接班人。
關羽率領的近萬漢軍本來就已經離樊城不遠,在此刻關羽的催促加速下,近萬漢軍更是沒有花多少時間就已經到達樊城之外。
而當近萬漢軍到達樊城之外時,在城門外不遠處的糜旸也看到了關羽等人的身影。
在看到關羽等人的身影后,糜旸激動的一拍魏延的肩膀言道“我道如何”
而隨著糜旸這句話的吐出,魏延的臉上瞬間一片苦色。
從此之后,他就要對糜旸言聽計從了。
魏延為何會有這種表現呢
那是因為在剛剛糜旸派出斥候后,魏延對糜旸建議應該趁亂攻入樊城之中,徹底控制住樊城。
魏延的提議一直都是這么激進。
只是面對魏延的提議,糜旸卻再次否決。
糜旸否決的理由是,想來關羽的漢軍大部不久后就會到達,在這種情況下,何必再去冒風險呢
可是糜旸的理由并沒有讓魏延聽進去。
魏延認為關羽的大軍剛剛經歷過激戰,又怎么會這么快率軍前來呢
況且關羽是三軍之主,以他的身份,他應該是不會輕易率領援軍快速到達樊城之外的。
估計最快也要明日。
因為有著自己的判斷,加上連續兩次自己的“奇計“不被采納,魏延的暴躁脾氣又上來了。
他臉上浮現不服的同時,還私下在士卒面前抱怨糜旸“有奇計而不納,己才無法盡用”。
可是魏延的低情商讓他忽略了一件事,公然非議主將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魏延的抱怨很快就被一些人捅到了糜旸耳朵中,糜旸在得知這件事后,他一時之間有些哭笑不得。
他終于有些體會歷史上諸葛亮臨死前,為何會發出無奈的“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個遺令了。
只是糜旸畢竟不是諸葛亮,他沒有諸葛亮那么好的素養。
他立即將魏延召到身前一頓斥責,在斥責之時魏延雖然沒有出言抗辯,但他臉上的不服之色卻越發濃厚。
而魏延的反應早在糜旸的預料之中,所以糜旸在斥責完魏延之后,他又對魏延言道
“若我所言不虛,此后你須保證對我所言言聽計從。”
“反之亦然。”
聽到糜旸這么說之后,一向自負的魏延當然會不怕這個賭約,于是乎在數千漢軍面前糜旸與魏延二人便三擊掌為誓。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