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若是兩敗俱傷的結局的話,對他來說就更好了。
這代表著他或許在這場大戰之后,可以幫江東獲得一些良好的發展機遇。
甚至在孫權的心中,他是認為這場仗劉備戰敗的可能更大一些。
畢竟從明面上的實力上看,魏軍在這場大戰中的實力更強,而且他的領兵大將更是讓孫權深深恐懼的張遼。
在孫權看來,張遼是絕對有能力與關羽一較高下的大將。
這也是江東君臣上下的共識。
正是因為這種共識,才讓孫權有增兵永安的舉動,而不是增兵皖城。
可是當襄樊會戰的結果傳到建業城中時,無疑在建業城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七萬魏軍幾乎全軍覆沒,那個可止江東小兒啼哭的魏軍主將張遼,竟然被關羽斬于陣前。
這樣的輝煌戰果,事先江東上下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預料到的。
盡管因為劉備的特意保密,孫權不知道在這場大戰中漢軍戰損幾何。
但有著這種輝煌的戰果在,什么樣的戰損都可以擱置一旁。
這是一場足以震蕩天下人心,足以改變天下局勢的大勝。
自此之后,劉備所建立的大漢,不會再受到任何人的輕視。
而孫權在得知這個消息后,他心中對劉備之前復漢稱帝的不滿與不屑,頃刻間蕩然無存。
之前他心中對劉備的不滿與不屑,只是在看到曹仁的人頭后,暫時被他強壓下來而已。
孫權對劉備第一次感到了畏懼。
正如當年他畏懼曹操一般。
在這種畏懼之下,孫權哪里還敢怠慢,他立馬抽身從建業城來到了永安城中。
只是相比于之前的別有心思不同,他這次親身來到永安城中,是想著近距離奉表向劉備解釋,他之前為何不出兵合肥。
他是大漢太尉。
有這種舉動是很正常的。
但是還未等孫權寫好奏表,關羽病死的消息就傳到了永安城中。
與關羽病死的消息同時傳到永安的,還有糜旸親自書寫的那篇悼文。
于是乎還未等孫權因為關羽的死感到欣喜時,他就又陷入了一種惶恐之中。
糜旸的悼文本質上是在宣揚漢軍武功,為的是震懾天下諸人。
只是同樣的震懾作用落到不同人身上,那就會起到一種不同的結果。
相比于曹丕的忌憚,孫權可就是感到惶恐了。
孫權無論左看右看,都覺得糜旸的字里行間,都隱隱透露著威脅的寓意。
盡管孫權現在已經知道,下一任荊州都督不是糜旸。
但問題是,當年糜旸也不是靠著荊州都督的權勢,才將他打的落荒而逃的呀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