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章武二年四月初,從荊州啟程返回的糜旸大軍終于到達南鄭城外。
早在糜旸率軍返回之前,劉備拜糜旸為梁州牧的詔令已經傳達到漢中郡中。
當糜旸率領大軍來到南鄭城外后,他便見到在南鄭城的城外已然等候著一眾文武百官。
這一眾文武百官在見到糜旸歸來后,他們分別在吳懿及法邈的帶領下,恭敬的朝著糜旸深深一拜。
當他們收到劉備詔令的那刻起,他們的身份就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從大義上來說,他們皆是大漢的臣子。
但從某方面來說,他們從此之后亦是糜旸的臣子。
在三國時期,每郡之間的風俗差異就猶如國與國之間一般大。
而這種情況在州與州之間更為嚴重。
由于這種客觀情況的存在,在當世州或者郡往往會以古代諸侯國的國號為別稱。
例如揚州的吳,荊州的楚。
梁州盡管剛剛設立,但它畢竟在名義上畢竟已經是一州。
州即國,而身為梁州牧的糜旸,無疑便是這個國度實際上的“君主”。
郡有郡朝之稱,州自然亦有州朝。
目前站在糜旸身前的,便是他州朝中的一眾中流砥柱。
在一眾梁州屬吏對著糜旸下拜后,糜旸亦及時下馬來到他們面前。
他先主動將吳懿及法邈這兩位帶頭的部下扶起,然后他便示意吳懿與法邈身后的數十位官員紛紛起身。
糜旸這番謙遜的作態,一下子令在場的許多梁州官員都心報好感。
雖然名義上糜旸現在是他們的州君,但糜旸成為梁州牧的時日尚短,他的恩威還未深深植入在場的所有人心中。
在這種情況下,糜旸保持著謙遜的作態,肯定是沒有錯的。
在令一眾官員起身后,糜旸抬頭望向他身前不遠處的那處高大的城門,他心中浮現許多的感慨。
在原本的歷史上,南鄭這座城池寄托了季漢太多的理想。
在這座城池中,無數季漢英杰為了心中復興漢室的理想,前仆后繼的一次次發起北伐。
他們最后是都失敗了,但這絲毫不能抹殺這座城池在整個季漢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當他主導這座城池后,他又會在這座城池中,書寫怎樣的篇章呢
糜旸這時的心中既有向往感慨,亦有意氣豪情。
就在糜旸仰望南鄭城頭的時候,在糜旸不在的時候代行太守事的法邈不禁上前一步,對著糜旸言道
“大軍勞頓,州牧當先令大軍解甲休息。”
聽到法邈的這聲提醒后,糜旸看了一眼身后臉帶疲憊的數千將士。
當初糜旸從武當出征時,帶走的大軍足有一萬。
但在襄樊會戰中,糜旸所部由于處于人數劣勢,所以受到的戰損最為嚴重。
而自那之后,糜旸所部雖一直未曾再度征戰,但由于義陽局勢不穩,他們亦一直處在精神緊繃時刻備戰的狀態中。
仔細想想,這樣的情況持續已經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