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當世,又豈止是他忘記了這一點呢。
那些向他投來請求目光的官員,難道他們就不是士人,難道他們就不曾忘記嗎
世道本濁,他隨波逐流難道是錯的嗎
當將一切都想明白了的時候,吳懿沒有理會那眾多官吏投來的熱切的請求目光,他緩緩抬起頭,然后用不解的眼神看向糜旸。
吳懿的這個舉動,倒也出了糜旸意料之外。
只是糜旸隨后的眼神卻不再對吳懿有詢問的意思,相反他的目光漸漸轉變為堅定。
今天這件事他一定要辦成
兩道眼神在空中無形的碰撞,察覺到糜旸堅定意圖的吳懿,心中卻越發不解了起來。
以糜旸如今的身份,他只要繼續安分守己的墨守成規,那么東海糜氏遲早會成為大漢頂流的世家。
而他糜旸,則會成為大漢最炙手可熱的大臣。
糜旸想得到這些很簡單,可以說是唾手可得。
只要他對一些事,視而不見,并且加入其中就好。
可是無比尊榮,舒適安逸的生活他為什么不選擇去過。
反而要來做這一種容易引起世人極大爭議,容易引起士族巨大反感的事呢
這對他的將來,沒有一點好處。
對于這點,吳懿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他還想到,若今日高臺上的事情傳揚出去,陛下與丞相又會怎么看待他呢。
可是就在吳懿想到這一點后,他好似明白了糜旸為何會如何做。
今日糜旸的做法,好像當年的陛下呀。
當年劉備入主益州時,在一開始益州士族對益州換了個主人并沒有太大的不滿。
畢竟對士族來說,換主人乃是常態,只要不觸碰他們的利益就好。
但讓益州士族沒想到的是,劉備入主益州后,他卻對益州的現狀感到十分不滿。
“士大夫多挾財勢,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
因為十分厭惡劉焉、劉章父子主政時優柔寬縱士族的作風。
也為了讓益州的民眾能過上一個好日子,在劉備的授意之下,五位大才合力創作出一部蜀科。
那部嚴厲的法律一經頒布,立刻就在益州引起軒然大波。
蜀科的指導思想便是“先理強,后理弱”,何為強,何為弱,天下人皆知。
因為蜀科的頒布,益州士族對劉備入主益州開始深深不滿,并不斷明里暗里施加阻力,想讓劉備半途而廢。
可是讓一眾益州士族感到失望的是,當他們如此做的時候,還不等劉備做出反應,那位一向以溫和待人秉性著稱的諸葛亮卻率先舉起了利刃。
一位位世家豪強人士倒在鮮紅的大漢旗幟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庶民被解放出來。
當時的阻力不可謂不大,但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君臣,卻在這一點上無半點妥協。
沒有他們當時的堅持,便沒有如今的益州大治,也沒有近幾年來的數場大勝。
聯想到劉備與諸葛亮往日的作風,吳懿不由得臉露無奈。
陛下與丞相又怎么會因為今日之事怪罪糜旸呢
他們皆是糜旸之師,糜旸的作風正是承襲于他們。
他們與糜旸同是,那不肯與渾濁俗世同流合污的真正士人呀。
只是糜旸相比于陛下和丞相,他的行為更為果決。
怪不得,糜旸會那么受陛下與丞相的青睞。
怪不得,自己始終得不到陛下的信任。
既非同道,何談信任
無奈之色稍縱即逝,想通一切的吳懿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站起身來。
他慢慢朝著糜旸走去。
吳懿的腳步很沉重,但他卻知道他必須要在眾人面前做出一個抉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