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梁州內16歲以上的男子,州朝將授給他們每人種植谷物的露田40畝,女子20畝,在年老病死后,統一收歸官府。
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畝,用來種植桑、棗、榆等農副產品。
只要三年內如數上繳相應數量的賦稅,桑田可作為世業田,終身不還,世代傳承,只是嚴禁買賣。
當然因為在當世,貧富差距巨大,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也不同,所以任何制度都必須要懂得變通來刺激生產力。
所以均田制中還另外規定,擁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相應額外獲得土地,只是相對應的,這部分人所繳納的賦稅也會更高。
糜旸的這個舉措,針對的就是那些幸存的地方豪強。
盡管在糜旸的三長制下,地方豪強沒辦法繼續蔭庇人口與侵吞良田。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肯定比一般平民好。
既然如此,當然要充分刺激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對國家的整體收入也有著好處。
況且這也是糜旸安撫他們的一種手段。
一味的強壓最后只會適得其反,一手大棒,一手甜棗才是制服地方豪族的最佳手段。
本來這一點,并不存在歷史上的均田制內容中,這一點是身為穿越者的糜旸,特地加進去的。
他承認當世的貧富差距,然后再以靈活的改革,來讓這種貧富差距不至于演化成社會矛盾,這樣才是有活力的改革機制。
至于均田制中關鍵的第二點就是
所有官府所授的田畝,都是按實際的人口發放,奴婢并不在授田范圍內。
這一點可以防止地方豪強,通過廣蓄奴婢的方式來間接多受良田。
而若想多受良田,那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能為國家立下大功,獲得相應的爵位,那么便可以增加相應的受田數量。
有這一點是因為漢代的基礎土地制度,本來就是名田制。
相應的名位獲得相應的田畝,這一點既是漢代的立朝基礎,也是一個朝代能保持欣欣向榮的必要保障。
若真都是平均主義,那么梁州將來的發展肯定會成為一汪死水,這一點是糜旸所不愿意看到的。
均田制內容當然不止這些,作為一個系統的土地制度,它的內容是十分繁雜的。
不過這兩點是糜旸自己經過改良后的內容,所以糜旸對這兩點是否能真正實施下去格外看重。
面對糜旸的詢問,法邈知道糜旸真正詢問的是均田制的哪些內容,所以他對著糜旸稟告道
“一切內容臣皆與眾臣商議過,且已經草擬出一本細則,牧伯可隨時閱覽。”
見法邈這么說,糜旸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笑容。
用心腹就是有這點好處,哪怕他沒有明白的問,但法邈卻能抓住他詢問的重點。
一切內容都已經商議過,那糜旸所改良的那兩點自然也在其中。
既然法邈、呂等政才認為這兩點可以實施,那么糜旸心中的最后一絲擔憂也消失不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