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無三長,各家欺上瞞下,民多隱冒,竟十家、二十家方為一戶也。”
呂的意思是說,若說沔陽縣往日之中總體報上的人口只有一萬的話,那么他實際上的人口就有十萬到二十萬之間。
當然這只是拿沔陽一縣做個舉例,并不是說單單沔陽一縣,就真的有數十萬人口。
呂以往有想過地方豪族蔭庇了許多人口,可是沒想到他們膽子竟然這么大,蔭庇的數量竟然達到如此喪心病狂的地步。
可能后世人會對這一點感到十分不理解,覺得很是夸張,但這就是漢代地方政治的真實寫照。
就像歷史上那廣為流傳的三國具體戶籍統計,就已經在后世引起許多學者的公然質疑。
因為從各方面論證,那三份戶籍統計怎么看都是裝滿水分的大海綿。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在漢代地方豪強幾乎是毫無顧忌的蔭庇人口,讓政府的人口普查根本就不準確。
由于數據更新速度過快,再加上以往梁州地方豪族蔭庇的人口過多,所以這段時間以來糜旸及他的臣下一直在忙碌著。
糜旸最近半個月來的睡眠嚴重不足。
由于擔心糜旸的身體安危,所以法邈等人也曾建議過糜旸可以去好好休息。
畢竟身為梁州牧的糜旸,只要大方向有抓好,具體的政務交由信任的臣下辦理即可。
對于這一點糜旸不是不知道,糜旸也知道自己并不算有處理具體政務的非凡才能。
只是時不我待,既然他已經走出這一步,那至少在一開始時,是沒有理由拋下忙碌的眾臣獨自去休息的。
眼睛帶著黑眼圈的糜旸看著剛剛得點空的諸位心腹之臣,他首先看向法邈問道“均田制的具體細則草擬的如何了”
糜旸想要在梁州實施的均田制,乃是歷史上隋唐時期的一種土地制度。
之所以糜旸會想在當世實行均田制,乃是因為任何制度,都必要要符合當世的政治背景及生產力。
就像糜旸不會在梁州搞什么軍校,還弄什么排長、班長,軍政分離這種在當世完全讓人無法理解的改革。
前進一步叫改革,前進十步叫重生,這其中的利害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均田制這種土地制度,不僅在歷史上證明了他的成功性,而且他實施的政治背景與當世十分類似。
均田制的實施背景關鍵有兩點,一點是人民流離失所,一點是田地大量荒蕪。
而這兩點,在目前的梁州,乃至于天下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最大問題。
就像曹魏的屯田制,也是基于這種社會背景,才被曹操推廣到整個北方的。
均田制承認一切土地皆是國有。
在這點基礎之上,官府才會給百姓開始施田。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官府要明確掌握各地的人口及田畝數量。
所以糜旸才會在實施三長制之后,才準備在梁州實施均田制。
改革都是一步步來的。
均田制的具體內容并不簡短,但最為關鍵的便是兩點
第一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