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州諸郡縣中,無疑是身為帝都的成都中的流言流傳的最為廣泛。
既然糜旸的文書已然送到成都,這就代表著那些益州士族無須再隱藏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自漢世祖創立東漢以來,東漢相比于西漢有個很獨特的政治特征,那便是清議。
清議是東漢官僚士大夫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品評人物、時事的行為。
由于東漢的政治總體呈現黑暗腐敗的形態,所以東漢時期的清議,大多數是以批評態度居多的。
再加上由于清議的參與者要么是世間的大名士,要么就是在朝廷中掌握一定權力的官員,所以清議有時的確能起到改變朝政的作用。
自劉備建立大漢之后,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性,所以他便在成都中彷照洛陽舊制,建立起一所供士子學習的太學。
盡管劉備所建立的太學與當年洛陽城中的太學在規模上無法相比,但是在劉備的大力支持下,現今成都中的太學學子人數亦有千余之數。
而這千余學子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乃是益州士族出身。
不能說這千余學子都是存心要與糜旸作對,他們之中并不缺乏忠心為國的熱血之輩。
只是由于他們的家庭背景,也由于他們的見識不夠,所以在暗中許多人的有意推動下,目前在太學中發生的清議,在整體上是抨擊糜旸的新政的。
目前在成都發生的清議之中,許多太學生借用各自的家庭背景,師門背景形成一個個團體,開始發出一聲聲對糜旸新政的批判。
他們認為糜旸的新政一則擅改祖制,有專權跋扈之嫌,二則過于激進,勢必會引起梁州一地的強烈動蕩不安。
“梁州牧,不知書。好大功,亂梁政。”
漸漸的類似這種帶有強烈攻擊意味的言語,最近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中開始甚囂塵上。
正所謂三人成虎,在義務教育還未普及的漢代,輿論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
在這種甚囂塵上的流言之下,成都中許多本來保持中立立場的官員,士人,乃至于百姓都對糜旸心存疑慮起來。
并且隨著流言的不斷發展,他們心中對糜旸的疑慮也變得越發深重起來。
很快的這種言論,就連深居簡出處理政事的諸葛亮也聽說了。
在聽到最近成都中那種種對糜旸,對新政不利的流言之后,諸葛亮雖沒有大發雷霆,但他的眼神之中儼然已帶上幾分冷意。
“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
成都的太學是劉備建立后才成立,但不代表這次對糜旸的批判,是益州士族第一次發起的清議。
嚴格來講自劉備入主益州后,時至今日,益州士族一共發起過兩次清議。
只是第一次的批判對象,是劉備與他而已。
因為有著這種經歷,所以諸葛亮知道這次突如其來的清議事件背后,背地里肯定有所組織。
諸葛亮正在凝眉思考著,該如何應對這次來勢洶洶的清議事件。
從他收到的各種情報來看,這次因為糜旸新政而產生的清議,比他當年所經歷的更為聲勢浩大。
可就在諸葛亮皺眉的時候,一直隨侍他身側的馬謖見諸葛亮面有愁容,一向機智的他頃刻間便猜出了諸葛亮因何而煩惱。
畢竟現在成都中的輿情之洶涌,他也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
馬謖跟隨在諸葛亮身邊多年,他之所以能得到諸葛亮的喜愛,除去他本人的確在謀略上有著建樹之外,還因為他頗為擅長揣摩諸葛亮的心意。
馬謖知道諸葛亮一直以來的治國理念便是“與民生息,鎮之以靜”。
而目前糜旸卻因為妄施新政,在成都引起這么大的動蕩。
作為帝都的成都一旦動蕩,大漢其他地方的局勢難道就會安穩嗎
現在可正是秋收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