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說這番話的乃是李朝。
李朝作為益州翹楚的大名士之一,他剛一出來說這番話之后,馬上就引起了在場大多數大臣的共鳴。
糜旸在梁州將許多世家連根拔起的事情,經過時間的推移,早已經在成都中傳開。
大臣大多數都是世家出身,他們天然的就對糜旸這副“仇視”世家的做法不喜。
而李朝在說完這番話后,便看向糜竺。
他見糜竺的臉色似乎變得越來越差,這讓他心中的底氣變得更足了起來。
或許很多人都會忽略糜竺往日的身份,但是李朝不會忘記。
糜竺、孫乾、簡雍三位名士,當年可是專門為劉備奔走的說客。
在當年劉備勢單力孤的時候,這三位名士能讓許多諸侯接納并信任劉備,由此可見這三位名士的辯才。
只是辯才再好又如何
他現在的身體吃得消嗎
李朝內心中的惡意糜竺尚不知道,他見李朝又重新提出一個攻擊糜旸的點,他便立刻辯駁道
“治政之道,當因時制宜,豈可拘泥于一法
秦以酷虐而亡,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太祖因之,遂以弘濟。
張魯暗弱,數十年來漢中律法松弛,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梁土人士,專權自恣,忠義之道,早已澹忘;
今左將軍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當在此也。
況梁州伏法者干犯蜀科者,有罪在前,斧鉞蹈之,天下大義也。
至于真正良順之世家,左將軍皆有任命,諸君派人一查便知,無須平白構陷,顛倒黑白。”
當李朝聽完糜竺的話后,哪怕心中有所不愿,但他并沒有糜竺的那番辯才,所以他只能無奈的退下。
在場的朝臣聽著糜竺說的話,他們臉上對糜旸行為的擔憂之色,也在慢慢消散。
而劉備看著他身前那個接連辨倒兩位大名士的糜竺,他的臉上不禁浮現了回憶之色。
世人皆知他對糜竺是寵信到無以復加,他們或許只以為自己是在報答,當年糜竺的傾盡家財的資助之恩。
只是世人不知道的是,自己不僅是因為此才會對糜竺如此感謝。
看著眼前白發環繞鬢間口若懸河的糜竺,劉備好似從他的身上看到了種種往事。
陶謙要讓徐州牧時,是糜竺為他奔走左右,以辯才與影響力為他穩定人心。
他戰敗前往荊州時,是糜竺帶領著孫乾與簡雍二人,孤身前往襄陽為他相勸劉表接納他。
種種往事,都代表著糜竺為他的大業付出了怎樣的心力,而這一切他一直都沒忘記過。
在劉備沉浸在往事中的時候,在李朝的暗中示意之下,大殿中的許多大臣接踵而至對糜竺發起辯論。
他們想生生耗死糜竺。
這一幕被諸葛亮發現后,他當然不可能坐視糜竺被圍攻。
于是在他的授意之下,許多大臣開始加入糜竺一邊,與他一起為糜旸辯駁。
而隨著糜竺那上佳的口才,大殿中的許多原本中立的大臣,都開始轉變為支持糜旸的態度。
當糜竺察覺到這一點后,他知道他的第一個目的達到了。
現在是他寄出殺手锏的時候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