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他在信中所寫的那般,益州現在兵力是薄弱的。
在目前大漢三州中,由于梁州與荊州皆是戰略要地,所以兩州中各有著幾萬的戰兵。
但是近幾年來大漢連番大戰,幾乎將大漢的國力損耗一空。
所以為了保證大漢能好好的休養生息,就在去年在諸葛亮的主持下,益州的不少軍士被放歸田里。
若將來諸葛亮要南征,益州可能會面臨兵力不足的境地。
畢竟益州大本營也需要一部分大軍守護。
在這種情況下,糜旸知道他主動提出調兵協助諸葛亮南征的建議,是很有可能會得到諸葛亮的同意的。
糜旸雖將他的大軍當做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他也知道他能有今日,離不來劉備對他的傾力提拔。
所以當大漢需要的時候,糜旸也絕對不會做養兵自重的把戲。
既然將來很可能要派遣一部分梁軍拿下,那么負責統兵的梁軍大將得好好思量一下。
張嶷、丁奉、鄧艾、孟達,魏延,吳懿等一個個人名在糜旸的腦海中閃過。
這六位大將是目前糜旸麾下,有資格獨自率領一軍的將才。
在仔細思量之后,糜旸舉起書桉上的毛筆在一張紙上寫上了一位大將的名字。
鄧艾。
目前在他的六位大將中,也只有鄧艾最需要戰功來正名了。
在決斷好這一件事后,糜旸便靠著軟椅上深深的睡去。
他是不可能親自領軍南下的,因為他的敵人是曹魏庭柱曹真。
隨著糜旸收到來自成都的消息,在陳倉的楊阜不久后也得知了在成都發生的所有事。
當楊阜得知這個消息后,他一時之間有些不可置信。
劉備與諸葛亮,竟敢如此果決
當初楊阜向曹真獻計,可以通過擾亂益州內部來達到讓糜旸離開梁州的目的。
本來在此之前,益州局勢都在順著楊阜的預料發展著。
但讓楊阜萬萬沒想到的是,劉備與諸葛亮竟然敢如此果決的,要將益州世家一鍋端。
或許常人會以為劉備與諸葛亮會有這樣的舉動,根本原因在于大朝會上糜竺拿出鐵證的舉告。
但是楊阜可是在曹魏摸滾打爬數十年的人,對于政治上的理解他遠超常人。
劉備是天子,對于天子來說有時有罪無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稷的穩定。
從這點來推斷,若是劉備心中不是早就有對益州世家下手的心思的話,那么為了維護社稷的穩定,無論糜竺拿出什么樣的鐵證,那都是沒用的。
或者換句話說,若是曹魏的大朝會上亦出現了一樣的事,那么楊阜可以肯定,曹丕是絕對無法像劉備如此果決的。
最后死的只可能是糜竺。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讓楊阜感到頗為震驚。
楊阜不認為劉備會不知道他的處置,會給他的江山帶來多大的沖擊。
但是劉備還是這么做了,那就說明在劉備的心中有著更重要的堅持促使他如此做。
那種堅持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