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糜旸推行的均田制,沔陽縣民無論男女,只要滿足年齡條件皆可按人口發放一定數量的田畝。
或許授田的舉動,并不是糜旸首創,歷朝歷代都有。
甚至當年群雄割據時,一些諸侯也做過這樣的舉動。
但是糜旸的授田與前人所做的,可謂是大不相同。
前人的授田名義上都很好,但他們所授的田畝大多都落入各地的世家豪族手中,根本就沒辦法直接落到真正苦難的百姓手中。
而在進行均田制的授田之前,糜旸已經用強硬手段推行下去三長制。
三長制最大的作用,便是查清大量被世家豪強蔭庇的人口,并且將那些人口獨立出來,不再成為某一家一姓的奴隸附庸。
在有著這點前提之下,足以保證均田制所授的田畝,可以真正按照他內容中所描述的那般做到“能耕者皆有田”。
而單單是這一點,就可以讓任何得到這個消息的百姓,感到無比的振奮。
田畝在古代百姓中的地位,是他們謀生的根本,也是他們一輩子當中最重要的依托。
可以這么說,只要統治者能保證絕大多數百姓有田可耕,有糧可收,那么這個王朝就可以算是盛世。
在這時期的王朝,百姓的向心力是最強的,屬于那種絕對真心擁護統治者的狀態。
古代的百姓要的一直都不多,可惜在歷史上的絕大數時候,就是這點簡單的要求,統治者也沒辦法滿足百姓。
于是乎天崩地裂,就在剎那之間。
糜旸前世雖是農家出身,但他的那個時代謀生手段有許多,所以無法深切體會田畝對當世百姓的重要性。
可是現在站在高樓之上的他,在看到眼前發生的一幕后,卻深切明白了這一點。
高樓之下是黑壓壓的,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人群。
他們皆是受到三長的召喚,來到縣府內外的沔陽百姓。
在那眾多的百姓之中,由于他們剛剛被解救出來,所以大部分百姓都是面黃肌瘦的,甚至他們身上都沒一件像樣的蔽體衣物。
現今已然進入十月,天氣開始慢慢轉冷。
本來以現在的天氣,那眾多百姓應該感覺到寒冷才是。
但是糜旸卻并沒有從眾多百姓的臉上,察覺到多少畏懼寒冷的畏縮之意。
相反這一刻每位百姓的臉上都流露出,怎么也壓抑不住的喜色。
那種喜色糜旸從來都沒有見過。
糜旸以往見過的喜悅大多是大勝后的歡喜,或者是封賞時的歡喜。
那些歡喜大多熱烈而澎湃。
但現在眾多百姓所表現出來的歡喜,卻有一種難言的含蓄,好似百姓是在擔憂現在正在所經歷的一幕乃是一場夢一般。
他們不敢放聲高呼,不敢手舞足蹈,他們只敢默默的排著隊,然后用一雙閃爍著亮光的眼神注視著前方。
在許久的觀察之下,糜旸好似明白了那種亮光所代表的含義。
那層含義叫做希望。
或許百姓因為沒讀過書,不懂得均田制的施行會有著怎么樣的意義,他們甚至連均田制的內容都背不全。
但是他們卻知道,這種叫做均田制的制度,是在切切實實地授予他們田畝,讓他們心中浮現起了對未來的期盼。
有田的他們,才能配稱為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