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之前劉備與諸葛亮遲遲不對南中下手的最大原因。
而若在這個時候,逆魏大舉進攻漢中,那么漢中是沒辦法得到來自于益州的支援的。
誠然糜旸目前是大漢第一名將,但久守必失的道理在場的人都懂。
況且逆魏的國力遠強于大漢,若逆魏有心與糜旸在漢中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的話,單單以漢中一郡的國力,又如何能抵抗的住呢
當初公安一戰時,其實公安城的糧食都快不濟了。
而要是當時孫權不急功近利從而被糜旸抓住機會的話,那么哪怕糜旸再如何善戰,他也沒辦法打出那么輝煌的戰果。
在國力差距面前,再強大的個人實力,有時也顯得頗為蒼白。
隨著腦海中的擔憂越來越深,種種對己方不利的局面開始浮現在馬良等人腦中。
他們之前一直寄希望于逆魏不會有所動作,只是這也太小覷敵人了。
敵人一直不缺人才。
想到此,馬良率先對諸葛亮一拜進言道“丞相,不若將南征事宜暫緩,我軍專心防備北面。”
馬良的這個建言一出,立即得到了在座諸位賢才的同意。
既然大漢目前沒辦法兩面作戰,那么對大漢來說最好的辦法便是專心一面。
而相比平定南中,無疑作為益州門戶的梁州更加緊要。
只是諸葛亮在聽完馬良的這個建議之后,他卻微微搖了搖頭。
馬良的建議或許可以解決當下的困局,但只是治標不治本。
諸葛亮知道魏軍會有大動作,他們很可能已經暗中與南中聯絡好。
哪怕他現在停止南征事宜專心北面,那么魏軍難道就不會繼續鼓動,而南中難道就會安分嗎
要知道他之所以在籌備南征事宜,根本原因就在于南中與益州世家牽扯過深。
當初當他對益州世家下手的時候,就代表著與南中的一戰再也難以避免了。
既然勢必都要與南中有所一戰,那么寧愿將這場大戰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況且就算南中現在不反,但大漢的使命在于北伐。
當初劉備也想過提前解決南中這個隱患,但那時卻被諸葛亮勸阻。
因為那時的情勢是大漢還未與眾益州世家完全撕破臉,大漢與南中之間還有著一定的和平可能。
但現在都已經知道南中必反,那么還要留著這個隱患到將來北伐之際爆發嗎
馬良的建議或可保益州一時安穩,但卻不是長久之計,諸葛亮是不會采納的。
唯有真正平定南中,才能徹底破解敵人的“南北絞殺”之困局。
想到此諸葛亮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他對著馬良吩咐道“告知諸公卿大臣,明日一早召開朝會。”
馬良將諸葛亮奉為偶像,他對諸葛亮是頗為了解的。
在得知諸葛亮有召開朝會的意思后,他便大致猜出諸葛亮心中的決斷是什么。
馬良本想再勸,但想到諸葛亮以往的作風,他在心中暗嘆一口氣后,便領命告退。
隨著馬良的離去,諸葛亮看天色不早,就讓馬謖等人先下去歇息。
等眾人都離開大堂中之后,諸葛亮又將手中的軍報反復看了幾遍,在確認無有所遺漏之后,他方才將手中的軍報放置一旁。
在做完這件事后,諸葛亮便又處理起桉上的政務起來。
可諸葛亮的內心不如他的表面那般平靜,在得知大漢正漸漸步入一個危局之時,公忠體國的諸葛亮又怎么會不感到擔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