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馬良等人心中,他們在退去之時心中會想著,若當初不對益州世家逼迫太甚,那么大漢也不會面臨如今的危局。
馬良等人的想法算不上錯,卻絕對不是諸葛亮的想法。
哪怕時光倒流,諸葛亮預料到今日發生的一切,他也不會后悔當初所作的選擇。
當為則為,這便是諸葛亮的人生信條之一。
也許世事便是如此,往往不能按照人的設想一般穩步發展,也往往會因為人的選擇發生巨大的轉變。
但那又如何
從情勢上來看,目前的天時并不在大漢這一邊,可諸葛亮心中卻并無半分動搖。
天時不惠顧大漢,那他便人定勝天
而這樣的事,他又不是第一次做了。
諸葛亮手中的朱筆再次翻轉起來,可與方才不同的是,他現在的落筆顯得更有氣勢。
隨著諸葛亮的筆尖翻動,一個個鮮紅的“斬”字,猶如活過來的一條條青龍一般,在諸葛亮沉穩的目光中不斷翻動。
這一刻諸葛亮的腦海中,好似響起了金戈鐵馬之聲。
若君主有恙,國家有難,當如何
唯臥龍不臥而已。
自劉備染病不理政事之后,諸葛亮便以輔政的名義執掌著整個大漢朝堂。
當然名義上諸葛亮只是輔政大臣,在他頭上還有個監國太子壓著。
只是任何人都知道,監國太子劉禪,也僅僅是個名義而已。
所以當諸葛亮要召開朝會的命令傳遍成都后,第二日一早眾多大臣便已經自發的齊集在大殿中,等候著朝會的召開。
相比于上一次大朝會,今日參加朝會的大臣少了很多。
而那些大臣去哪里了,在座的人都心照不宣。
得幸虧大漢的官制與后世不同,故而哪怕少了許多大臣,但卻不會太過影響朝廷的正常運作。
在太子劉禪還未到來前,在座的大臣都不時的用眼神悄悄打量著坐于諸臣之首的諸葛亮。
就算今日召開朝會的主人不同,但朝會的性質不會改變。
朝會的召開,代表著有影響國運的事需要商討決斷。
正因為清楚這一點,所以許多不知內情的大臣,心中都在暗暗揣度著諸葛亮召開朝會的目的。
是又要大開殺戒了嗎
殿內唯有馬良等寥寥知道內情的幾人,用著擔憂的眼色關注著諸葛亮。
可不管旁人用著什么樣的眼神打量著自己,諸葛亮卻一直鎮定的跪坐在自己的坐席上。
他那副沉穩如山的氣質,令馬良等人覺得,好似昨天收到的那緊急軍情是假的一般。
諸位大臣沒有等待多久,在一陣禮樂響起之后,監國太子劉禪來到了大殿之中。
當劉禪坐在專屬于他的位子上后,殿內的諸位大臣紛紛起身向著劉禪行禮參拜。
第一次參加大朝會的劉禪很明顯經驗不足。
在眾多大臣對著他異口同聲的參拜之時,劉禪稚嫩的臉上浮現了幾分慌亂之色。
以往他只是養在深宮之中,又哪曾見過這樣的陣仗。
只是臉上的慌亂,在劉禪看到諸葛亮的那一刻,漸漸地消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