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在今日朝會召開之前,昨夜諸葛亮就曾求見過他,將自己破局的方略及要親征南中的想法告知劉備,征詢他的看法。
對于諸葛亮的方略,劉備可不是劉禪,他是知道其中利害關系的。
他并沒有反對諸葛亮的方略,只是在諸葛亮講完他的方略之后,他曾隱晦地提出,他想代替諸葛亮領兵南征。
毫無意外的,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勸阻。
南中那地方瘴氣密布,尋常壯年男子進入都可能染病,更何況本就有病在身的劉備
為劉備的身體著想,諸葛亮是不會坐視劉備這個危險的想法成真的。
而面對諸葛亮的勸阻,哪怕劉備多么想南征,他最后也只能遺憾的放棄了這個想法。
想起昨夜諸葛亮充滿關懷擔憂的勸阻,劉備心有遺憾的同時,嘴角亦下意識地流露出一些笑意。
諸葛亮將他視作君父,那么身為君父的他,哪怕染病在身,也要提前為諸葛亮考慮好一切。
這便是如今糜威在他面前稟報的緣由。
其實按常理來說,哪怕劉備因身體原因不能視事,那么身為帝王的他,也應該暗中派出心腹監視著諸葛亮的一舉一動。
防人之心不可無嘛,特別是對一個帝王來說。
但劉備卻并沒有這么做。
漢家四百年,是有著如繡衣使者那般直屬天子的監察人員的。
劉備沒有讓人暗中監視諸葛亮,不是他沒有人去做這種事,而是他覺得沒必要。
一方面劉備對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另一方面劉備對自己也有著十足的自信。
作為以仁義著稱的開國君主的他,根本就不需要搞一些陰詭的手段來對付大臣。
因為只要他想,朝廷上下數百員官員,隨時都可以成為他的繡衣使者。
只要他出現在大臣面前,那么他依然是大漢中那個說一不二的帝王,他在大漢的地位,無人可以動搖。
隨著時間的推移,糜威口中的稟報已經結束。
這時劉備心中已然知道了諸葛亮的一切布置。
在知道這一點后,劉備抱著染病之軀,在腦海中不斷思索著諸葛亮的布置有無疏漏之處。
染病之人,最忌耗費心神,只是劉備還是忍不住為下一代籌謀。
就在劉備在腦中不斷思慮的時候,殿外的小黃門來報,說是丞相諸葛亮求見。
諸葛亮在朝會結束后會前來拜見自己,這一點早在劉備的意料之中。
在為人臣的本分上,諸葛亮一直做得很好。
正好劉備也有些話想跟諸葛亮說,于是他便命人將諸葛亮召進來,并且他讓糜威先行告退。
在劉備的命令下糜威朝著殿外退去,在半路上他與諸葛亮正好相遇。
看著對自己行禮的糜威,諸葛亮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他為何在此。
明白之后,諸葛亮的臉上流露無奈之色。
諸葛亮加快了腳下的速度來到劉備身前對他一拜,在對劉備行禮之后,諸葛亮對劉備勸道
“陛下不可思慮過甚。”
昨夜諸葛亮拜見劉備之時,本可以提前將他南征的布置告知劉備,但他沒有這么做,擔心的便是劉備會因此而勞神。
沒想到今日劉備還是忍不住,召來糜威詢問朝會上發生的一切。
對于諸葛亮的勸諫,劉備有些不以為然。
但他不想在這一點上過多糾纏,否則以諸葛亮的性格,肯定又要滔滔不絕的勸諫他。
劉備只是問諸葛亮道“卿準備何時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