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如他所說,僰道距離南中太近了,要是大軍貿然進駐僰道有所不利,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但同樣的是,由于僰道距離南中近,那么只要漢軍大部進駐僰道,那么僰道就會成為一把時刻懸掛于南中頭顱之上的利劍。
在這把利劍未被折斷前,南中叛軍是不敢貿然北上的。
諸葛亮為何這么憂慮南中叛軍北上呢,那是因為南中叛軍一旦北上,那么益州北部諸郡就要遭殃了。
益州北部諸郡才是益州的精華所在,以往大漢數次大戰的軍糧,便大多由益州北部諸郡中得來。
而目前正是益州北部諸郡剛剛播種完冬小麥的季節,一旦南中叛軍北上破壞那么剛剛播種下的冬小麥,那么造成的后果將會是十分嚴重的。
或許以諸葛亮對雍闿等人的了解,他們并沒有這番見識。
可是諸葛亮卻是知道,這次南中叛亂背后有著逆魏的影子。
雍闿等叛賊首領想不到,不代表逆魏想不到這一點,不輕視任何一位敵人,是諸葛亮領軍打仗的第一信條。
故而諸葛亮才想著要早一日進駐僰道。
可諸葛亮的擔憂,不是所有人都懂。
就如李恢。
在聽完諸葛亮的擔憂后,李恢不理解地言道“南中叛軍向來看重地利,他們又怎么會輕易離開南中北上呢”
不止李恢不理解,在場的大部分人也認為諸葛亮有些謹慎過甚了。
看著眾人不理解的神色,諸葛亮正欲開口進一步解釋,在這時主帳內有一聲結巴的聲音陡然響起
“賊,賊軍一定會北上。”
當這聲結巴的聲音響起之后,眾人立即都意識到這聲聲音的主人是誰。
除去那位立義校尉鄧艾之外,還能有誰
作為代替糜旸領軍南下的鄧艾,在他到達成都的那一日開始,便引起了各方勢力的關注。
鄧艾沒有什么名氣不錯,可他的主君名氣可就太大了。
在糜旸名氣的襯托下,許多人一開始都認為鄧艾也是一不凡之輩,不然糜旸怎么會讓他領軍南下呢
可就在他們有心的結交鄧艾發現他是一個結巴之后,許多人都對鄧艾感到頗為失望。
不以貌取人,是任何人都懂的道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更何況鄧艾不是相貌不好,他是身有殘疾。
但讓眾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是大多數人都對鄧艾感到頗為失望的時候,鄧艾今日卻在眾人面前主動發言。
而且他口中說的還是一定。
沒有足夠的韜略支撐,就怕是左將軍在此,也不敢在戰爭中輕言“一定”二字吧。
于是乎眾人都下意識將目光聚集在鄧艾的身上。
就連諸葛亮也是如此。
目前為止,鄧艾是帳內唯一能跟得上他思路的大將。
但是諸葛亮也想聽聽看,他的好徒兒派來的大將,是否還有讓他更值得關注的地方。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