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恢字德昂,益州郡俞元縣人。
建安十八年劉備征伐益州時,李恢聽聞這個消息后認為劉章必敗,便主動拋棄一切北上投奔劉備。
李恢的主動投奔,令劉備對他十分賞識。
當初馬超愿意歸順劉備,正是李恢作為說客說動的。
后來劉備拿下益州后,因為李恢的功勞,便升遷李恢為益州別駕從事。
當初劉備在入主益州后,由于隆中對有“南撫夷越”的戰略,他便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管理南中的一切軍政要務。
可就在今年年初時,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病重,劉備有意挑選新的庲降都督人選,他便就此事詢問李恢的看法。
在聽到劉備的詢問之后,李恢毛遂自薦愿意接替鄧方擔任庲降都督一職。
面對李恢的自薦,劉備笑著答應了。
不過由于今年南中的動靜引起劉備的懷疑,故而劉備雖然賜予了李恢符節及庲降都督的身份,但他一直沒有讓李恢前去上任。
他只是讓趙云領軍南下駐守南安威懾南中。
而這次諸葛亮南征時,考慮到李恢的身份,便將他帶在了南征大軍中。
并且由于李恢庲降都督的身份,因此他算是目前帳內身份地位僅次于諸葛亮、于禁、趙云的第四人。
當李恢出身后,帳內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他的身上。
而李恢接下來說出的話,也代表著帳內大部分人的心聲。
“臣聽聞古代賢人凡是領軍作戰的,無一不先考慮好大軍的退路,方才定下出擊的策略,這便是立于不敗之地的道理。
現我軍位于南安這水陸交匯之處,進可威懾南中叛軍,退可保守益州北部諸郡,這正是兵法中所說的“不敗之地”。
而僰道地處郡界南疆,與南中僅一河之隔。
況時值冬季僰道水路不暢,加之僰道距離南安何止千里,轉運糧草十分不便。
若我軍有進攻之策略,進駐僰道倒也無妨。
可如今我軍暫無平敵良策,卻要貿然南下深入,一旦我軍有所不利,到那時我軍再想安然退回便難了。
故而我軍進駐僰道一事,還望丞相三思。”
聽完李恢的話后,在場大部分人臉上都流露出贊同之色。
他們倒不是畏敵,只是相比于貿然南下,他們目前更傾向于駐守南安進一步靜觀事態發展。
以靜制動,前人平叛南中動亂時都是這么做的。
而諸葛亮在聽完李恢的勸阻后,他并沒有急著否決李恢的勸阻。
李恢乃是南中大姓出身,對于南中的地形,他可謂是在場諸將中最為了解的一人。
單單從地理因素來說,李恢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但諸葛亮之所以要急著領軍進駐僰道,自然有著他的道理。
“德昂雖言之有理,然倘若南中叛軍不固守疆界,反而領軍北上,到那時僰道無大軍駐守,恐益北諸郡為戰火所侵襲也。”
聽到諸葛亮的這句話,李恢突地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