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生性謹慎的諸葛亮還是囑咐鄧艾道“我無法分給你太多兵馬,你只能率領你本部的五千梁軍前去。
而你也知道,牂柯之戰表面上是對付朱褒,可實際上是要應對來自江東的敵人。
江東多才俊,非朱褒可比擬,你要多加小心,不可有絲毫大意。”
面對諸葛亮的囑咐,鄧艾臉露慎重地一拜稱唯。
在囑咐完鄧艾之后,諸葛亮便讓鄧艾先行退下。
不久后他的帥令自然會發到鄧艾手中。
而等鄧艾離開之后,諸葛亮將目光望向了東方,他口中喃喃道
“若不是為大局計”
后半句話諸葛亮并未說出來,可從他的語氣卻能隱約感到幾絲寒意。
對于數次背信棄義的江東,諸葛亮又豈會不感到厭惡呢
漢章武三年元月,諸葛亮領軍進駐邛都縣。
當日,諸葛亮派出士卒將高定的人頭傳檄全郡。
當高定的死訊被越嶲郡中的諸縣得知之后,越嶲郡諸縣紛紛改換旗幟,重新納入大漢的懷抱之中。
他們變更旗幟的速度,與當初投入高定麾下的速度一般快。
當月底,在越嶲郡的疆域重新納入大漢中之后,便有一些大臣建議諸葛亮要清算之前附逆的諸縣長。
亂世之中,以殺止殺是很經常施用的一個震懾手段。
可面對這個常用的震懾手段,諸葛亮卻并未采納。
倒不是諸葛亮沒有這番鐵血心腸,只是身為政治大家的諸葛亮知道,南中不同于益州北部諸郡,在這里高壓政策只會引起無休止的反彈。
在諸葛亮否決了以殺止殺的建議之后,又有人向諸葛亮提出駐軍留守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益州郡與牂柯郡的叛亂尚未平定,接下來諸葛亮肯定是要繼續南征的。
等諸葛亮率領大軍離開越嶲郡后,當地的局勢可能會有所起伏,故而眾人認為在越嶲郡留下一定數量的大軍是很有必要的。
至少也要留下一位信得過的外地大將。
這一點可以算是諸將的共識。
不過面對這一點共識,諸葛亮卻有不同的看法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
“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
“又夷憂有反叛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諸葛亮以三不易的看法,否決了諸將的共識。
隨后諸葛亮便做出他的布置“拜李恢為越嶲太守、呂凱為永昌太守。”
李恢原官職是庲降都督,現在諸葛亮又給他加了一個越嶲太守的職務。
而呂凱字季平,永昌郡不韋縣人。
呂凱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當初雍闿領兵反叛時,越嶲與牂柯二郡皆響應他的叛亂,唯有呂凱堅決忠于大漢閉境抗拒雍闿。
呂凱與府丞王亢一起率領并激勵官民,關閉四境抵御雍闿,這樣的事跡在諸葛亮拿下越嶲郡后,也傳入了他的耳中。
對于如此忠臣,諸葛亮沒道理不做出獎賞。